【李林杰】作为纯粹道德文明的儒家

何为道德?道德立基于本能的克制,构成人独具的社会性之产物,是对于自然性的超越。从辩证逻辑而言,社会范畴是与自然范畴对立的,道德领域是与自然领域对立的,因而道德性殊异于本能性,而本能可欲的范畴,则成为道德不可欲之领域,道德意味着对于本能的克制与忍耐,由此才能形成道德领域对自然领域、社会范畴对自然范畴的超越。

【许石林】这样的文字现在没地方发表,就放在这儿吧:挼

周末一早去菜店,买四个圆白菜,回来做挼菜,这是我跟四川人学的:圆白菜叶子一片一片剥下来,放在竹编筛子上晾晒,阳台上晒一天,用小刀将菜叶中间的粗筋切两刀,方便晾晒,否则到时候不好做。晒到晚上,全蔫儿了,放在大盆中,撒上一大把花椒,两把盐,慢慢地用手挼。挼菜不能心急,要慢慢地挼,否则感觉很费力气。

【冯哲】元宇宙遇上中国元典哲学

元宇宙在当下是个全球热得发烫的话题,在国际互联网技术、资本、娱乐、媒体等领域元宇宙最是激动人心。中国各省市在布局未来科技创新驱动经经发展时也纷纷瞄准元宇宙。在现实与虚拟之间,其虚实相映,万物互联,数字分身,人它互动,双向对流,自由转码,情景合一等特点,将人的自由意志获得极大实现与极大满足。

书院教育的耕读大义 ——四海孔子书院谷雨开耕侧记

今天,四海孔子书院全体师生一年一度的“耕读园谷雨开耕仪式”如期举行。首先是祭祀,隆重地向天地表达诚敬之意。书院用青、赤、黄、白、黑五种不同颜色的谷物作为祭品,代表天地四方。之后,院长冯哲带领大家行三拜之礼,并由老师恭读祝文。最后,由五位老师首锹播种,五位学生分别配合移苗、培土、灌溉。

【李林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

关于儒学与马克思主义(马学)的关系为何,一直困扰着当下的知识界,前者指称着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明的“中华性”,后者代表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国家的“现代性”,两者的关系如何牵系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自身的连续性,使得“中华”与“现代”两者不至于异质与断裂。这一问题,是关系中国作为国家与文明两重体的时代之问。

【许石林】今天人人都喜欢发言、人人都能写公号,为何不会写一份像样的讣告?

一年到头看朋友圈所发名人去世的讣告,几乎没有合格的。所犯的错误也基本雷同。

【余东海】不能悟空是不行的,仅仅悟空是不够的 ——性天漫谈

某个时代比春秋战国更乱,固然是大不幸,但对于有志之士特别是儒士来说,却是大幸,坚定信仰和上达天道的时间或有望大大缩短。孔子十五志学,三十而立,五十知天。当代儒生若能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致力于复兴儒家、重建中华的伟业,提前十几年知天明道,也不是不可能的。而立是自立,明道是自成,抵达贤境。明道之后,天性更乾健,···

【胡晓明】人生体验之哀乐相生——重读唐君毅先生《人生之体验续编》

这里有无限的悲,也有无限的喜。“须知人生如说是悲剧,则悲剧之泪中,自有愉悦。人生如说是喜剧,则最高的喜剧,笑中带泪。”这就是唐君毅先生这本书给我们当下的一个启示。

【许石林】世上再没有比真诚认错更令自己坦荡愉快的事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随其师康有为流亡海外,定居日本。那时,梁启超总结变法失败的教训,痛定思痛,认为中国之所以不强,其症结便在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比如「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帝王家谱而已」这句著名的论断,很多人以为出自五四新青年之口。其实不然,这是1903年梁启超在日本所写的〈新史学〉的开篇语。

【许石林】疫情不结束,你都不结婚了?

当今有一种国学学者,专以枉道谄媚愚庸为能,大致是:穿凿附会、百般循情钻眼地论证现代社会的一切价值在古代本来就有,他要揭示给现代人看,证明老祖宗和现代人本来是一伙的。同样,现代人所批评古人的思想行为,是被误解曲解了,他要千方百计证明古人并没有那样做、那样想。最典型的,就是论证孔子并没有诛少正卯。

【刘怀岗】我的学经之路

算下来,我学经前后有十五年时间了。不过至今我也不清楚我为什么是对经学感兴趣,事实上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我衹是在十八年前从地摊上买的一套四书五经上读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这一句,深感中国文化如此高深,为何却无人传承,由此纔从一个营销人员走上了儒学的道路。

【李林杰】正义的悖论:一念之间

笔者好饮茗。世言多言煮茗水质之分别,犹重江水、山水与井水之差别。笔者桑梓无高山,尝煮以江水与井水。后赴蜀求学,于茶馆得饮所谓雪水之茗,然并无至贵之觉。想是江水、山水与井水之细分,于我而言无多涉,所谓分而后之价格阶差,亦是于我无多感。遂有此“正义”之议论及其中水之例举。

【许石林】壬寅清明节笔记

关于古代葬制变迁的应节文字。这种学问文字,我是不敢转发的。因为它除了学问、知识,没有善意的导向和热忱的性情。貌似所谓理性、公允、辩证、学术云云,但恰恰因为没有善意的导向和热忱的性情,就没有教化作用,相反还有消解教化、启挑反传统、反教化的作用。

【许石林】谁说人年过七十清明节不上坟?

有些人以偏私之见,明显错讹和歪曲、破碎的言语,会危害风俗礼仪的正常传承,对此,就得有人出来说话,将其纠正过来。从前这些事都是由各个地方那些有经验的老人做的。可是,时至今日,“欲问其事,故老尽矣!”

寒食:一个被中国人淡忘的传统节日

现在提起这个名字,可能有一些陌生,但是我们所熟悉的清明节习俗有很多是从寒食节转变融合而来,所以虽然我们嘴上不提,但是其实一直都在过这个节日哦,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寒食节吧。

男女结为夫妇,如何永垂不朽?

“朱子《小学》”共读小组的微信群,平常多有涉及人伦话题的讨论。对其中关于男女、夫妇的内容,稍作整理为此篇,或可作为【如琢如磨】夫妻关系小思的姊妹篇。若能激发更多讨论,或不为无益。

【刘成旭】“性善”与“性恶”之辩

对“性”有不同的描述,我们平时研究学问基本是分“体”和“用”,但不是说“性”是一,而分了“体”“用”,就变成二,说的还是“一”,只是从“体”上说,和从“用”上说而已,这才是正确理解“体用一源”。然后“性”不只是能从“体”和“用”上说,还可以从“源头上”说和“流弊上”说。

【张祥龙】人间终极处——对西藏的现象学感受

让我们走向西藏,走向时代的终极处,走向仓央嘉措歌唱过的山水,走向雪峰会被阳光点燃,而人可以活得神圣的地方!

【李林杰】 “八孩事件”的镜观

这绝大部分人犹存的人性,才是中国的文明现代化之基石所在,而文明化的本质,在于人性的高扬与人道的恢弘,非单纯的物质的增长。这绝大部分人犹存的人性,值得当下中国政府所珍视,这是一笔莫大的财富。

【李林杰 】 “网暴事件”的背后:道德人心

今年上半年,“寻亲男孩刘学州事件”构成大陆舆论界热议所在,这一男孩用自杀的方式对抗自身所遭遇的舆论压力,成为近年来“网暴事件”的又一受害者。逝者已逝,当加怜悯,而这一事件背后的“暴力机理”,值得加以反思与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