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當權者可不戒慎恐慎也哉!天道輪回,報應不爽——為政者豈不警鐘長鳴也哉!言猶未已,感而欲詩,姑錄於前,聊充小序云。
这就是乘人之危、趁火打劫,发不义之财。我宁可淋雨,也不能服从这种行为。当时我就想:一个文明社会,一个良心企业,恰恰应该在此刻降价,而不是抬价。我的想法,这个世界上有哪个地方实现了,请读者赐告。是的,理想的文明社会是遇灾降价,体现与国同体,仁义礼的高度;一般的平庸社会,即便是不降,也不应涨价,此可理解为行其素行···
制度并非越先进、越超前越好。盖制度形态与社会形态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应性,好制度必须符合时代要求,与时偕宜。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各有其相应的好制度。《礼运》说,礼时为大,就是强调制度的时代性。故好制度不能太超前,太超前的制度不是好制度。
《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并非好东西就可以主义起来。在主义泛滥的时代,有必须主义化者,有不妨主义化者,有不能主义化者。必须自由化者,仁也;不妨主义化者,人也。其余都不能主义化。昊天上帝、性与天道、天地之性、天命之性、天理良知等等名相,与仁同义或近义,故主义起来,可同于仁本主义。仁本主义体现于政治领域,在民与国家、民与社会、民与君主的关···
生气一词很有意思,其义多重,或指使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或指人之元气、正气,或指活力、生命力和生机;或指愠怒之气,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有时候怒气就是正气。正如龙在野厅友所说:“于初始操作层面而言,有一法亦可存养正气。苟非障蔽深者,于腔子里的心有所涵养,而遇艰难时世不公之事,自会生气,此气正是正气。”
良知学为体用兼备之学,阳明“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一语最显宗旨。良知天理者,体也;事事物物者,用也。体用之学有二阶,曰即用见体,曰依体起用。未证道时,唯即用见体;既证道后,须依体起用。阳明未悟心体时,百死千难,一意要见体。既悟心体后,必事上磨练,发用成物。未见体时,自亦有事做,亦有物格
杨儒宾先生在《原儒:从帝尧到孔子》一书中,将中国文明史依孔子的出现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孔子之前《六经》所代表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孔子他之后由广义的诸子百家所代表的时代,称为子学时代。
关于主义之义,我在大量文章著作中说过很多次,兹再重复一遍。主义有主体、本位、第一位、第一性、独尊、最重要、最根本、至高无上等等意义。主义往往意味着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政治观、历史观等等,至少对它们具有重大乃至决定性影响。故很多好东西,一旦主义化,就会极端化。
誓以此性此命,燃起三昧真火,洞穿政治黑暗,助推社会转型,照亮中国未来。东海三昧真火是:真情,真理,真相。真情者,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仁爱之情,亲亲仁民爱物之情,民胞物与之情,禹稷己饥己溺之情,伊吕不忍其民涂炭之情也。
宋张商英《护法论》:“圣人创法,本为天下后世,岂为一人设也?孔子曰“仁者寿”,而力称回之为仁,而回且夭矣。岂孔子之言无验欤?盖非为一人而言也。”圣人云“仁者寿。”前人之注解备矣!今姑为一说曰:仁者曰寿,不仁者曰活。不仁者虽年高不配称寿。
不喜欢知识分子这个概念。技术型、专业型知识分子,可称为专家;自由知识分子和体制知识分子,都可称为学者。只不过性质不同,前一种正善美,后一种大多邪恶丑。专家也一样有正邪之别。自由知识分子又称公共知识分子,有文化人的味道,唯文化度因人而异。
“学术要为政治服务”的观点极端错误。持这种观点,欲不沦为学术乡愿和政治之奴,不可能也。学术为政治服务,必然导致学术和政治共同恶化,极易导致人道灾难。所有极权主义的灾难,既是政治之祸,也是学术之祸。古今中西所有极权暴政背后,必有相应学术的支持和导向。
朱刚或才学不足、或偶尔失手、或像许枫说的如孝子哀毁不能成辞(《刚害的是文病,宜文治,不宜武攻》见公号“论语枫解”)……都可以理解。错了就是错了,低劣就是低劣。错了可以改正,低劣可以高明,学而而已嘛。儒家圣人从不以无过示人,而以更过为宝。故曰闻过则喜、见贤思齐、从善如流。其有过也,如日月在天,人皆见之;及其更也,如···
“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上兴起一股“实现自我价值”风潮,主要意思是说,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有个人的事业,能摆脱贫困地位,有钱有权,功成名就,能买车买房……即便是干净的奋斗成功人士,虽然相比于贪官污吏或反儒派,好很多,然处在一个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罪恶遍地的国度里,犹不免自私了些,犹是有愧的。”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的短文引爆话题:文言文写作成为热门。昨天的公号文中说,以区区不才之孤陋寡闻,仅从宋代文学作品编选的版本上对比,感觉四川大学中文系的版本,从序言、注释、点评都高出复旦大学中文系首席教授王水照版本很多。
冲着悬疑烧脑的准备看豆瓣高分剧《东城梦魇》,却没想到看了一部如此写实的电视剧。在一个十分普通的小镇上,住着一群十分普通的人。剧中女主的身份是一名警探,没有什么超凡的能力,反而在平庸而琐屑的生活中艰难地挣扎着。女主作为一名中年女性,上有老母亲住一起,下有一儿一女共同生活,儿子已婚育有一子。听起来是儿女双全、四世···
李竞恒博士撰文《儿童在古代被视为“小成年人”,“童年”乃是近代人为发明》。深有同感。中国向来儿童教育,一开始即教其老成之学。不像现在,花花草草、猫猫狗狗的,就是不学人。教育,教就教文言。白话,还用教吗?古人说:文风卑下,皆由书理不明。士习不端,亦因书理太浅。
良知是德智的圆满统一,其智有四:一、明明德、知天命之智,相当于佛教的大圆镜智;二、自知和知人之智,相当于佛教的平等性智。三、明辨和择法之智,正确辨别是非、正邪、善恶、义利、华夷、人禽、君子小人、圣贤盗贼等,包括正确评判古今中西思想观念和文化体系的是非优劣,不被各种歪理邪说迷惑。此智相当于佛教的妙观察智。四、成···
东海律一条:欠债还钱,欠业债还什么,怎么还,因人因事因业而异,还债内容、算账方式无数无量,非人心所能预测和想象。但有一点毫无疑问:有业必报,有债必还。小债小还,大债大还,用种种苦难灾祸乃至生命去还。自己还不完,后代还;此世还不完,后世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