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上海阴雨连绵,寒风呼啸,夜漆黑漆黑的。我认识的一个老师离开了,从此世界上再无此人。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古典学集刊》创办人暨主编石立善先生,于孔元2570年岁次己亥十一月廿三日己丑暨西元2019年12月18日因病辞世,享年四十七岁。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石立善先生,于2019年12月18日因病逝世,享年四十七岁。北大中文系程苏东老师连夜草写了这篇文章,追忆与石立善老师的学术交往,让我们得窥石老师质直、朴实的君子之风。我们特别在此发布,以寄托哀思。
刘纲纪(1933年1月-2019年12月1日),男,贵州普定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应当时的武汉大学校长李达教授的邀请到武大工作至今。
我的老师萧萐父、唐明邦先生等都曾在北大读书或进修,听过张先生的课,是张先生的学生。我作为晚辈,通过老师们的真情回忆了解了太老师的人格与学问,又读了《中国哲学大纲》等著作,对太老师非常仰慕。1983—1984年前后,我因研究熊十力哲学,开始与张先生通信,向他老人家请益。
报道提到,冯燊均此次捐资创设国学基金,不以自己名字冠名,而是取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圣号冠于基金之上,以示对圣贤之推崇。他说,成立这一基金,“是为报答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众生恩,不求任何回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人只愿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鞠躬尽瘁,无愧于国家民族。”
2019年,是陈寅恪先生,这位20世纪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20世纪中国文化大师逝世五十周年。
冯燊均先生1932年出生于香港,既接受过私塾式教育,也接受了新式教育。香港沦陷时,父亲不甘为日军维修舰艇,曾举家迁至广州。在父亲言传身教下,冯燊均胸怀国族情怀并坚持推动国学教育。2008年,冯燊均夫妇发起成立非营利慈善机构“冯燊均国学基金会”,资助内地学校建设项目、设立奖学金等。
我是因为参加了《儒藏》项目,才认识了汤一介先生的。此前我只闻其名,知道汤先生是北大哲学系的名教授,再多一点儿,就是知道他是汤用彤先生的哲嗣,其他的就无所知了。
叶选平先生长期关注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曾经担任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荣誉会长,并担任孔子研究院名誉院长,为儒学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研究、普及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革以后,谷牧欣然担任中国大陆成立最早的儒学组织——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名誉会长。在他的悉心关怀和亲自指导下,孔子基金会率先扛起在中国复振儒家文化的大旗。依托孔子基金会,“三孔”文物保护、儒家文化研究与普及、曲阜名城建设、国际儒学交流等事业逐渐走出文革阴霾,步入正轨。历史地看,谷牧堪为孔子基金会乃至文革后中国儒学研究···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才而得其时,又难矣!才之遇世,如孤舟棹海,有未发而失橹者,有方发而折桅者;有发至中流不抗,欲反不能,楫断舟沉者;有迎风千里,迷向而行,不意其将陷穷途者;有岩岸略见,欢号呼踊,而不知深礁巨石,隐然待之者。
对于外界将其与盛名在外的父亲相比较,甚至认为他一辈子都活在父亲的光环下有些“可怜”。钱逊的孙女曾问过他是否介意,得到的回答是完全不介意。
2019年8月22日,钱逊先生辞世。在钱先生辞世前五天,济南实验中学的邢一轩同学有幸与先生见了最后一面,这将成为他一生珍藏的记忆。
2019年8月22日,遽闻钱逊先生仙逝,颇为震惊。因为这两年开会每次见到钱先生,他都精神䦆烁,神采奕奕。钱逊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也是国学特别是《论语》的推广普及专家。在国学热的今天,老先生在北京各著名高校如清华北大、北京各书院乃至全国的国学圈里享有盛名。这不仅仅因为他是国学大家钱穆先生的三公子,更多是与他三十年来投···
8月26日,天色灰沉,国学大师钱穆之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钱逊先生的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祭清華錢遜先生文
刚刚送走余敦康先生,突然又听到钱逊先生离世的消息,很让人难过。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钱逊先生于孔元2570年岁次己亥七月廿二日辛卯暨西元2019年8月22日凌晨辞世,享年八十五岁。
抓一把魏晋风骨,小酒两杯稚子耳提面命时;谈三易今古入袖,青烟数缕慈父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