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著名汉学家、比较哲学家、孔子文化奖得主安乐哲的新作。作者对一贯主张的儒家角色伦理学进行了深度诠释,从宇宙论基础出发进一步揭示其思考起点——儒家过程性的人之理念:“人之成为”或“成人”。
语录类文献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注疏相比,语录类文献不仅可以依经辨义,也能在经典之外自创新义,其问题指向更明确、更集中,更便于直接表述言说者或编纂者的观点,更有利于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儒家语录在宋元明清的兴衰,既有儒学发展的内在原因,也与政治、制度、文化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
以对西方历史哲学的检讨为基础,立足中国传统,努力发展新型历史观:以多元交织的意义之网替代近代西方的线性进步论,以“天下归仁”扬弃以自由为中心的历史叙事,以历史生生论克服历史终结论和历史虚无主义,以多元一体的共生意识替代文明冲突理论等。在世俗化时代,这是一种在历史内部把握历史意义、建立历史性生存的开放历史观。
近日,由孔子研究院科研管理部部长、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基地研究员魏衍华主编的《论语学研究》(第三辑)“《孔子家语》与中国文化新认识”专辑由齐鲁书社出版。本书由中国孔子基金会资助出版,是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孔子研究院“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基地”成果。
三十年前,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对郭店一号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书写古代典籍的竹简731枚,成为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本书根据与经学有关的文献资料,对五行学说在汉代的发展进行了论述。五行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在此期间产生的各种言论,到汉代才得以完善和综合化。而且,这种整备和综合化还关系到后代的发展和飞跃。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五行说史中,汉代可以说是最早的成熟期。
近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中国传统忠德变迁史研究》一书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清代是中国经学发展的高峰期,研究“三礼”(指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文献丰富。
董仲舒,西汉大儒,广川(今河北衡水)人,生卒年不详。《史记・儒林列传》中有载,《汉书》有《董仲舒传》。
以《五经》《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型塑了中华人文精神,是我们永恒的经典。经典常读常新,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用我们的思想和眼光去重新理解了经典,一方面是因为前贤为我们留下了诸多阐释经典的著作,用他们的言说带给我们全新的体验。
本书为曾运乾著,周秉钧整理。曾运乾先生逝世后,留下了大量《诗经》讲稿、眉批和笔记,本书即据以排比整理。书中讲解了《诗经》二百四十多篇,约为《诗经》总数的十分之八。曾运乾先生广采毛《传》、郑《笺》、朱熹《诗集传》以及清代戴震、王念孙、王引之、陈奂、胡承珙、马瑞辰、魏源、王先谦等诸家之说,博取众长,参以己意。曾运···
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运动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短期影响了北宋一朝的政治、思想、文学,促成了“理学”的产生,长期来说是中国的儒家道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虽然中国、韩国、日本三国儒学表现出的哲学形态各异,但其基础相同。在东亚儒学史上,中国儒学传入韩国,经韩国又传入日本;当中国儒学演变为韩国儒学和日本儒学后又反向流向中国,对中国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见,中韩日文化被儒学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中韩日儒学共同体。在未来,愿中韩日三国儒学共同体能够排除干扰、冲破障碍、求···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中最独特的一部:字数最少,今本《孝经》不足1800字;中心内容非常明确,以孔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专门讲孝道。就是这样一部“小而轻”的经典,却不仅在儒家学术思想体系和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而且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历史作用。孝道思想从汉代开始已全面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大众···
生也有涯,学无止境,读书为学一生,不觉已届桑榆景迫。饮水思源,不忘根本。我生在贵州,长在贵州,是在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新中国学人。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我在家乡接受了系统的学校教育。
阮刻《毛诗注疏》是阮刻《十三经注疏》之一,自问世以来,沾惠学界良多,好评如潮。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相关文献的相继发现,阮刻《毛诗注疏》的学术价值有进一步研究和评价的必要。本书在精研相关文本的基础上,破除迷信,从阮刻产生的学术背景、使用版本、校勘成果、引用诸家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客观研究,是其是,非其非,一切俱以事实为···
本书从内在的逻辑根源上探寻先秦儒家政治理想从心性到政治的发展理路,注重天命性情的流转,立足于出土简帛文献,以传世经典为背景,针对简帛文献提出并研究了一系列相关问题。从字词句的训诂考证到篇章结构的思想探源,从思想家个案的阐幽表微到各个学派之间关系的钩沉致远,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宗教性到王权的合法性,从礼乐文明在···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为有清一代少有的经史、考证、诗词、古文兼擅的博雅学者,被张之洞推为清代“第一博雅”。张宗楠说:“自宋迄今,诗文大家,代不乏人。求其无体不工,如吾郡朱太史竹垞,可称卓绝。”对于“清朝三百年之冠”这顶文坛桂冠来说,朱彝尊是当之无愧的。
《周礼注》,东汉郑玄撰。“三礼”之一的《周礼》在内容上偏重于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王权政治中职官体系和行政运作的一种理想化设计。东汉郑玄网罗众家之说,博收约取,择善而从,撰《周礼注》十二卷,是汉代《周礼》研究之集大成者。本次整理,底本选用《四部丛刊》初编《周礼注》影印本,删去《释音》及句读,而施以现代标点。
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曾汎览过许多清代学术史著作,如江藩的《汉学师承记》、方东树的《汉学商兑》,以及名重一时的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对清代学术抱持着极大兴趣。当我读完这些著作以后,隐然觉得学术思想的喧阗、热闹似乎只是集中在一小部分人身上,绝大多数的普通士人是不关心的,这一问题一直盘桓在我的脑海,不知如何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