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环 著《文化传统与伦理学——当代道德哲学的思考》出版暨前言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伦理秩序,是当代中国伦理学的使命。上海师范大学哲学教授陈泽环认为,为了践行这一使命,要从“文化自信”即中华文明的视角来探讨和分析,关键是传统伦理学的基础,也即“小文化观”和“小伦理观”,与体现中华民族性的“大文化观”“大伦理观”结合起来,实现两者在学术论证上的辩证统一。

《旧邦新命与中国哲学——陈来学术研究文集》出版

本论文集收入的文章主要包括三类:对陈来先生哲学史研究的评析(包括对陈先生的宋明理学研究、现代儒学思想研究等方面的总结、评析);对陈来先生哲学贡献的评价(包括对陈先生仁学本体论、儒学美德论等方面的评价);与陈来先生交游的记述(包括师友辈同陈先生交往的印象,弟子辈对先生教诲的回忆及在先生门下的求学经历,陈先生对中···

宋立林 主编《洙泗——早期儒家文献与思想研究》出版

在早期儒学的研究过程中,文献与思想是最重要的两个维度。一直以来,早期儒家文献的研究与早期儒家思想的研究,皆可谓“显学”。“文献”是“思想”挖掘的重要支撑与基础,而“思想”又是“文献”研究的延展与深入。在儒学研究中如能兼具“文献”研究这一基石与“思想”研究的视野,或许会让人耳目一新。

宋立林 主编《洙泗——梁漱溟与孔学重光》出版

梁漱溟先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无法忽略的人物。他一生关心中国文化的前途,秉承孔子精神,致力于孔学重光,无论是讲学、著述,还是乡建、从政,都以一颗赤诚之心黾勉从事,深深参与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

曹迎春 代春敏 著《德音润泽:董仲舒名言品鉴》出版

本书从《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士不遇赋》等董仲舒的主要作品中选出200多段语意完整的名言,分为《春秋》辞义、经权常变、慎微重始、原心重志、忧患意识、天人合一、君随天道、君行王道、无为而治、爱民利民、任贤养士、选官考绩、更化改制、德主刑辅、灾异谴告、畏天敬神、深察名号、人性善恶、王教之化、治学为师、三纲秩序、五···

汤勤福 总主编《中华礼制变迁史》全四卷出版

本书为第一个礼制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的结项成果,是对先秦至近现代礼制变迁的一次系统梳理和总结。分为先秦编、秦汉魏晋南北朝隋编、唐五代辽宋金编、元明清近现代编四册。

雷静 著《宋明理学责任伦理思想研究》出版暨序言、引论

本书从宋明理学家的问题意识出发,以“万物一体”“格物致知”“致良知”“一统于万”等理学基本问题为线索,进入其中责任—伦理问题的哲学讨论脉络。考察宋代二程基于“识痛痒”责任感的“万物一体”本体论,以及责任感的性质、分限、存在理路,探析朱熹“格物致知”的政治哲学与工夫论所强调的士大夫与君主的责任之“位”

李衍柱 编著《文艺复兴时代的王阳明》出版

本书以文艺活动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示王阳明的艺术人生历程,进而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地认识王阳明:他不仅是中国明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一位知行合一而又多才多艺的文艺家。

杨海文 著《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出版暨序言、后记

《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一书在哲学—观念史进路的引导下,化用“历史学的理想类型”与“社会学的理想类型”,提出孟子文化精神脱胎于源远流长的礼乐文明与诗书文化,从两线(道德理想主义、文化守成主义)、六点(仁且智、经而权、士则仕、学孔子、距杨墨、尚诗书)呈现孟子文化精神的具体内涵,从历史维度、多元视野厘定孟子文化···

汪少华、王华宝 主编《俞樾全集》出版暨序言

《俞樾全集》为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由复旦大学教授汪少华、东南大学教授王华宝主持,以凤凰出版社影南京博物院藏光绪末增订重刊《春在堂全书》本为底本,用时近10年时间整理而成,全书近千万字,共计32册,是对俞樾学术思想、文字···

刘青松 著《古释名辑证》出版

中国训诂学的发展始终与古代学术思想息息相关。先秦时期,“名”与“实”的问题成为思想家关注的焦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的“正名”思想除了在政治学、逻辑学层面具有重大意义外,也推动了训诂的滥觞。所谓“正名”,就是要使得“名”(语言文字)与“实”(客观世界)相符,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对“名”进行充分的解释与阐发,这一过程···

《张祥龙文集》(十六卷)出版暨作者自撰总序

这些著作的源头要遥远得多,属于我们曾生活过的那个跌宕起伏的时代;被表达的思想本身也经历着某种变迁,这已经被某些评论者注意到;而这思想在未来的命运,则无法预测了。

高新华 著《先秦著述史》出版

先秦时期开启了我国五千年文明,而文字书写是文明的重要标志。那么,上古先民是如何掌握文字工具的呢?他们又是怎样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呢?在秦汉以前数千年的时间里,文字表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具有怎样的发展规律?以上都是本书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李四龙 著《人文宗教引论:中国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出版暨序言

中国的宗教有别于西方宗教,这已慢慢成为大家的共识。但究竟怎么从理论上概括中国宗教的特点?这还需要学术界深入挖掘、认真研究。四龙教授从“人文宗教”的角度理解中国人传统的宗教生活,并把“人文宗教”解释为世界宗教的一种基本类型,这是我国学者在宗教学理论研究上的一项重要成果。

杨鹏《穀梁集解补注》出版暨前言、自序

《春秋穀梁传集解》,东晋经学家范宁撰。该书兼采诸家训释,对《穀梁传》揭示的例法与大义做了进一步铺陈与申发,是今存最早的《穀梁传》注本,史料和学术价值巨大。本书是对范宁《集解》的整理和补注,在范注基础上,进一步疏通文意,补充例证,阐释经传义例。此次补注,以宋刊十行本《春秋穀梁传注疏》为底本,以唐石经本、《四库》···

毛朝晖著《唐文治与学堂经学的改革》出版暨序言、后记

本书探讨晚清“学堂经学”的改革以及在此视域下唐文治经学的生成及其典范意义。本书以京师大学堂作为主要个案,分析在西学冲击下晚清学堂的课程与相关改革,指出这种改革旨在对西方现代的“七科之学”和中国传统的“四部之学”进行调融。

谢远笋 著《有教无类:学以成人的教育理念》出版暨前言

以“学以成人”为线索,系统讲述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及古代教育制度。在介绍中国古代学校、学院、科举制度等的发展史的基础上,重点解读了“有教无类”“为己之学”“师友之道”“因材施教”“学思并进”“格物致知”“知行关系”“孔颜乐处”“经世济民”“强身健体”等传统教育思想和智慧。本书文字通俗简明,可帮助读者理解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对···

唐文明 著《与命与仁:原始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性问题》再版暨导论

我们被迫在现代面临着艰难的文化处境,这种艰难当然是就我们的传统在现代的断裂所造成的心灵撕裂而言的。断裂自有断裂的价值,现代性能够征服中国也自有其合理之处,最起码,个人的解放与自由是现代性带给我们的巨大成就。就算传统在许多方面有着现代性无可比拟的优点,但只要举出现代性所标榜的自由的价值,那么我相信,大多数有理性···

【刘强】疫病与诗歌 ——《原诗》第四辑代序

当空间性的身体作为一种大体不变的常量而存在,时间性的身体必然会以变量的方式存在,并表现出判然有别的代际特征。这时,作为总体的人的“精神状况”,便比作为总体的人的“身体状况”,体现出更多的价值感——尽管有时候,这种价值感是以对“身体状况”的无视为代价的。

梁光华 著《<说文解字>通识讲义》出版

《说文解字》保存了大量的古文字字形,而且保存了汉字的古义,是研究上古汉语汉字面貌的有力的工具。但是《说文》一书成书于1900年前,言简意深古奥难读,需要先了解其基本情况才能入其门径。梁光华教授《〈说文解字〉通识讲义》一书是其在高校多年讲授《说文解字》专业课的讲义,讲述《说文》作者,编纂体例,训释、注音方法,主要成···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