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圣希贤:<圣学十图>义理研究
《中华泰山文库•著述书系•福建泰山信仰调查》近日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王东峰。该著共20万字、261幅配图,调研及写作历时十年凝练而成。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
本书不仅在总体上将儒家传统功夫论的一般特征概括为“身心修炼”,指出这种“身心修炼”具有身心交关、不脱离日常生活以及以道德意识、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为中心这样的特点,更是通过对儒学历史不同时代最重要的人物、思潮和问题所各自彰显的功夫论的个案考察,尽可能展示了作为身心修炼的儒家传统功夫论的丰富内涵。
全书依照“全体大用”的内在理路系统呈现了颜元哲学的逻辑结构,分别从“实体”——理气论、“实性”——人性论、“实用”——理想人格论、“实行”——工夫论等层面给予了充分论证,以突出颜元哲学中天道与人道相贯通的经世致用取向。
孔子是中国的孔子,也是世界的孔子。
湛若水,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大儒陈献章的衣钵继承人。从学陈献章三年,即提出“随处体认天理”,完善与发展白沙心学,创立系统的陈湛心学,成为明代心学第一个流派。与王阳明结交,使之受到白沙心学的影响,陈湛心学成为阳明心学的直接的源头。明代心学的发展呈现三个环节:白沙心学——甘泉心学——阳明心学
真德秀(1178—1235),字景元,又更为希元,号西山。建宁府浦城县(今福建省浦城县仙阳镇)人。南宋理学大家、名臣。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进士及第,开禧元年(1205)再中博学宏词科,历任太学博士、著作佐郎、太常少卿、江东转运副使、户部尚书、参知政事等,知泉州、隆兴、潭州、福州。
与依篇疏解构成一种互补,本书对章句的理会,除字词、句脉的必要训释外,尚颇重视相关古籍对其意之属的印证。由参酌而考辨去孔子立教未远之战国以至两汉遗籍,不仅有助于把握语境不详的各则语录的旨归所在,也为窥知整个孔门义理的原委提供了一条富有历史真切感的蹊径。作者把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置于先秦人文眷注重心由“命”而“道”转换···
该书以虞翻、来知德、张惠言、尚秉和四家易注对《》六十四卦的解释为基础,以“按”语形式阐述自己的理解,试图找到六十四卦卦爻辞与卦爻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揭示《》经传的本义,既有一定的资料价值,又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如果说当下中国的儒学研究,已经进入由哲学范式经思想史范式向文明论范式转换的阶段,本书正是对儒家文明相关问题的讨论。在文化自信、文明自觉以及民族复兴成为时代主旋律的时候,思考儒学与文明的关系,在这一前提下重思儒教个体论述的可能与必要,是本书的突出贡献。
本书以文史哲融合汇通的跨学科视野,以人物品评与先秦思想史的互动为内在逻辑,立足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对先秦人物品评的产生渊源和发展进程进行历时性的梳理和深入研究,从人物品评的角度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学术问题,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新观点。探讨的问题涉及文学、文献学、美学、文艺学、训诂学、哲学、思想史等众多学科领域。对···
本书是嘉定文派代表人物黄淳耀的作品集。此次由嘉定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地方志专家陶继明点校。全书以光绪己卯本为底本,以康熙丙辰本、康熙癸未本、乾隆辛巳本、四库本等为会校本,共二十五卷,包括诗赋文章、书信日记、史评时论、制艺杂文等;附录辑录《陶庵集》旧序旧跋、诸家评述、年谱等。
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干春松教授编著的《“春秋学”与中国的社会变革——董仲舒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收录至孔子研究院《尼山儒学文库》(第一辑)。
山东地处东方,史前时期的文化自成体系,是中国史前文化多元一体中的重要一元,海岱地区是探索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区域,东夷族团逐鹿中原,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商文化、东夷文化、周文化、东周时期诸多文化的汇集,使得山东地区成为文化交流融合的最佳平台,最终奠定了齐鲁文化的核心地位。
本书以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凝聚而成的传统美德为主要着眼点,以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为阐述线索,以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为宗旨,以新时代的道德状况为语境,从哲学的高度详细地解读中华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和精神内涵,从历史脉络的深处挖掘道德观建构的历史基因和文化土壤
《永嘉学派丛书》是目前为止最全面、最完整反映永嘉学派学术脉络的丛书。
集三十余年研究思考成果而成,《儒家功夫哲学论》是作者系统闸释其功夫儒学和功夫哲学的著作。广义言之,“功夫”可以理解为“生活的艺术”。本书从“儒家”“功夫”和“哲学”这三个论域的交集入手,意在既“从功夫的视角诠释儒家哲学”,还原需学作为一个功夫修炼和实践体系的本质特征;也“从儒学的角度发掘功夫哲学”,勾勒功夫哲学的基本视角和···
本书深入挖掘思想演进的内在线索,从孔子思想的内部引申出七十子后学的问题意识和思想线索,凸显思想史演进中一以贯之的统绪;抓住关键人物(颜回、曾子、子游、子思、孟子)的核心文本(《大学》《性自命出》《中庸》《五行》《孟子》)作深入的专题研究,通过对文本作如其所是的解读,刻画相关人物的独特的思想性格。在既有研究的基···
该教材一改以往相关图书从历史发展阶段的维度采取贯穿式的编写体例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阐述,而采用专题形式以问题意识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文化转型中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文化传承关系,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透射出来的生命精神、审美境界、家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