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乐律之规矩,晓音韵之和美 ——温玉春教授安吉书院讲乐律

3月25日,河北儒学会教育普及委员会委员、河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温玉春先生,在河北儒学会教育普及基地安吉书院,为国学爱好者做了“谈古代乐律”的报告。温老师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听众展示了中外乐律构成的差异,简洁明晰地诠释了历代古籍中乐律规制的原则与意蕴。通过中外乐律规制的差异,温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中外音乐的不同特···

顾史考 著《上博竹书孔子语录文献研究》出版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为二十余年前发现的一批珍贵先秦竹本文献,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即孔子语录类文本,记载孔子与弟子、时人及鲁国执政人物的问答与对话,绝大多数为两千年来已失传的逸书,文献价值非凡。

[清]李光地 撰 梅军 校注《周易通论校注》出版暨前言

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夏四月,李光地完成《周易通论》,其时他七十一岁。李清植(李光地三子李钟佐之子)记此事云:“公既依经释义,为《观彖》一书,其推本源流、根据图象统论纲领指趣者,不欲杂附经中以溷正意,乃别厘为此编。”可知《周易通论》原是从《周易观彖》书中析出者,堪称《周易观彖》的辅翼。

陈志辉 著《融“西”继“绝”:乾嘉天算专门之学论稿》出版

乾嘉学术是清代近三百年学术的高峰。然而乾嘉学术中的天算之学,因其作为考证工具的技术性质,常常为人所忽视。本书以天算专门之学为核心概念范畴,通过若干具体而微的案例,讨论其在乾嘉时代以来融合西学、继承绝学以考证经学的特质,考察天算专门之学如何融合渗透到经学考证、科举考试、地方教化等学术文化活动,进而成为传统学术向···

【陈明】张晚林著《宗教动力学的完成及其丕变——先秦儒学宗教性内涵演进之脉络研究···

文明之所以以宗教命名,是因为作为文明基础的宇宙图景与存在秩序以及人生规划主要是由宗教提供的。亨廷顿用儒教文明指称我们,主流话语也提倡文化自信,将文化视为理论、制度和道路的基础,儒者为天地立心的自我期许因此又成为一种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书中这一自觉强烈,使我们有信心期待作者在第三阶段的儒教研究中更上层楼做出更多···

马小龙 著《治水神话与礼乐教化研究》出版

本书通过对先秦文化典籍中的治水神话史料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治水大法“洪范九畴”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治水神话、宗庙祭祀、宗法制度、文教之功、政教大法连缀起来探讨上古时期洪水神话的学术主题,并对其进行综合性学术研究,重新审视治水神话背后的理性精神和神话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东西方文明的起源与洪水神话的关联,论述上古···

《尔雅郭注二种(附〈尔雅释例〉)》出版

《尔雅》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重要语言文字文献,被誉为中国古代“辞书之祖”,后世儒生多以其为读经、通经的重要工具书。因其地位重要,历代不乏为其释注者,其中尤以晋代郭璞《尔雅注》最为后世推重。郭氏“缀集异闻,会稡旧说”,“沈研钻极二九载”著成此书,是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尔雅》注本。

吴锡标等 编著《孔氏南宗文献整理与研究》出版暨序言

本书对《孔氏南宗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版)进行了全面修订,使得体系更为完善、内容更为充实、观点更为明确。全书从整体上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系统梳理了孔氏南宗的源流,阐释了孔氏南宗的宗族形态及特征,剖析了孔氏南宗与江南社会的关系,揭示了孔氏南宗的文化内涵、传承机制以及历史影响;二是对孔氏南宗著述类文献(包···

李慧玲 著《阮刻〈毛诗注疏〉研究》出版暨绪论

阮刻《毛诗注疏》是阮刻《十三经注疏》之一,自问世以来,沾惠学界良多,好评如潮。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相关文献的相继发现,阮刻《毛诗注疏》的学术价值有进一步研究评价的可能和必要。本书在精研相关文本的基础上,破除迷信,从阮刻产生的学术背景、使用版本、校勘成果、引用诸家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客观研究,是其是,非其非,一切俱以事···

申绪璐 著《人能弘道:二程语录与洛学门人研究》出版暨序言

从北宋二程提出后世称作洛学的思想,发展至南宋朱熹成为全国性的学术思潮,二程门人的“弘道”至关重要。然而与已为学界热点,甚至发展为专门研究领域的朱子后学、阳明后学的研究相比,程门后学的研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

吴震、申绪璐主编《中国哲学的丰富性再现:荒木见悟与近世中国思想论集》出版暨序言

荒木见悟先生的研究领域为中国隋唐以后的佛教思想和宋代以后的儒家思想。荒木先生没有截然区分佛教和儒家,而是探求两者根本之处共有的思维方式,并为此设定“本来性·现实性”的分析视角。这一分析视角是荒木先生在九州大学大学院就读时提出,并以此做出了丰硕的成果。代表性的著作就是《佛教与儒教——中国思想的形成》,而且《明代思想···

李旭 著《心之德业——阳明心学的本体学研究》出版暨后记

本书融合了阳明心学与西方现象学的成果,从本体学进入阳明心学的哲理核心,探究知与行的内在关联,体察阳明心学的精义及奥妙,追求心之朗现的良知良能,从而对中国儒学经典进行了深刻的析理与解读。全书分为体段篇、境界篇和体用篇,每篇四章,各有胜景,不乏新意。作者将论心治心之学贯穿于阳明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之中,以此启发读者···

张晚林教授 校注《古典名著全本注译文库:荀子》出版暨前言

《荀子》是战国时期大儒荀况所撰写的重要哲学著作,今存三十二篇,全书以儒家崇礼、正名之说为本,力主性恶说,它既继承了儒家“为政以德”的传统思想,又主张治国需重礼义教化和刑罚,主张“礼”“法”并用。在本书中,荀子提出了隆礼重法、尚贤任能、富民惠民等政治主张,阐释了他追求王制的政治理想,对秦汉以后的哲学思想及政治文化产生···

梁漱溟 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初版于1921年,是梁漱溟先生对东西方文化本质的探讨,以及对东西方文化融合可能性的反思。在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的今日,书中的许多思想与见解仍有借鉴意义。作者在书中提出并且回答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何谓东方化?何谓西方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特质为何?

林聪舜 著《儒学与汉帝国意识形态》出版

《儒学与汉帝国意识形态》以儒学发展成为汉帝国意识形态之核心为主轴,探讨汉代儒学有哪些特质,让它成功扮演帝国意识形态的角色;又是如何自我调整,使其在长期思想竞逐中胜出。本书也特别留意庄严的儒学论述背后蕴藏的权力关系,诸如经学理想、帝国统治、儒者利益之间互相依赖又互相牵制的关系。

赖区平、陈立胜 编《羞恶之心——多维视野下的儒家古典观念研究》出版暨前言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一如“义”与“仁”相对,“羞恶之心”也与“恻隐之心”相对,同为中国思想中的重要观念。诚如后世儒者程子、朱子所注意到的:“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

温海明、路则权著《安乐哲比较儒学哲学关键词》出版暨前言

《安乐哲比较儒学哲学关键词》是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海明和孔子研究院研究员路则权等人整理而成,书稿汇集了安乐哲对中国哲学概念的解读和梳理,具体内容是从安乐哲历年所撰成、出版的儒学著作中摘选汇总,并附有相对应的英文以供参照。

闽南理学经典《北溪先生全集》点校出版暨校理前言

目前《北溪字义》已有较为普及的通行点校本行世,而《北溪先生全集》则尚未有今人整理本,斯亦引起不少有识之士重视。此次整理,即以福建省图书馆藏乾隆四十八年陈文芳刻本《北溪先生全集》为点校底本,以国家图书馆线上古籍本、《四库全书》本、明钞本、明清《漳州府志》《龙溪县志》《朱子大全集》等为主要参校本。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