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本《五礼通考》出版

此次整理,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味经窝本、乾隆本、光绪本为对校本,点校整理。点校本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对全书施加新式标点,包括加专名线;二是对《五礼通考》征引《十三经注疏》《二十二史》《通典》《文献通考》等之资料,进行核对,订正谬误;三是利用味经窝本、乾隆本、光绪本进行对校,订···

黎汉基 著《门户以外:<春秋>研究新探》出版

在《春秋》研究史上,坚守门户立场是相当突出和普遍的作风,本书透过严谨的论证和翔实的考据,指出门户既不可欲,更不必要。本书正文七章:前四章是检讨晚清以来《春秋》研究者的迷思,重新审视经学史教科书的某些失误;后三章是案例研究,努力突破过去经学争讼的门户习气,指出一些《春秋》研究的公案需要结合不同经传,加以客观比较···

罗思文、安乐哲著《儒家角色伦理——21世纪道德视野》出版

本书提出的整体哲学基于关系的首要地位和对人的叙事理解,并且是对基础自由个人主义的挑战,后者将人定义为离散的、自主的、理性的、自由的,并且通常是自私的代理人。儒家的角色伦理从一个关系构成的人的概念开始,把家庭角色和关系作为发展道德能力的切入点,引发道德想象及其作为人类道德实质所激发的关系的增长。

郭齐勇著《中国哲学的特色》出版暨自序

《中国哲学的特色》论及传统形上学的基本特征、从场有论的视域看中国哲学的特征、中国哲学及其自主性、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反思、哲学史方法论、中国哲学研究30年的反思、诸子学的历史命运、先秦诸子的真理史观、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家庭伦理、老庄道论及其异同、儒墨的区别与争论、郭店简与孟子、先秦儒学关于社会公正的诉求、道德心性···

郭齐勇 著《传统文化的精华》出版暨自序

《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书是郭齐勇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主要内容为:中华人文精神及其当代意义、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与核心价值、关于“国学”与“国学热”的反思、中国哲学资源的当代价值、儒释道的人生智慧与心理调节、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论文化变迁中的涵化与整合、文化的比较类型学研究、文化传统新解、中国文化···

陈俊民著《张载关学的历史重构》出版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研究关学三十余年来积年之思的一次系统总结。作者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有关张载和关学的论争及研究状况,以及自己的反思与展望。又上溯至明清两代的关学继承与研究,论衡各家得失,明确了关学在明清乃至宋元不同时代的学术定位,从而重构了张载关学传承的历史脉络、道统地位、学统框架及其精神命脉。

邸利平 著《道由中出——吕大临的道学阐释》出版

本书将以吕大临的经学著述和理义人伦关怀为基础,以其对道学本体的心性落实和实践工夫为切入点,考察吕大临道学思想的构成、内涵及意义。第一章将在北宋以关洛两大学派为中心的道学产生过程中考察吕大临道学的形成,第二章讨论吕大临在经学诠释中对道学理论的体认和阐释特点,之后三章分别讨论吕大临的天道性命论、心性修养论和礼学实···

陈政扬 著《张载思想的哲学诠释》出版

本书主要探讨张载如何在气论的基础上,展开其人性论、礼学、教育观以及生死观的论述。全书不仅参照两岸张载学界主流论点,努力厘清张载思想中的虚气关系,指出张载气论在概念语言上虽得助于庄子甚多,但未陷入“以庄解儒”的困境。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张载礼学与气论的一致性关系,并结合其生死观,探讨了近来台湾学界十分关心的生命教育···

朱建民 著《张载思想研究》出版

本书分别从天道论和心性论两个方面作详细说明。天道论是张载思想中最具系统性、最具研究价值的部分。其天道论,以“气”为中心概念,以“神化不二”为中心观念,其心性论,以“心能尽性”为中心观念,作者在书中围绕这些理论概念对张载构建的哲学体系进行了详尽而系统、全面而透彻的论述,对于读者了解张载哲学思想有较大的助益。 此外,书···

周淑萍 著《先秦汉唐孟学研究》出版

本书探讨了先秦至唐孟学的学术演进,分先秦孟学、两汉孟学、魏晋南北朝隋唐孟学三个阶段,对这三个阶段的孟学作整体性的研究。既有宏观的把握与评判,也有微观的考辨与探析。在梳理孟子思想基础上,分析孟子弟子对孟子思想的疑惑,探讨告子对孟子的驳难,辨析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以及王充“刺孟”,考察汉代孟子传记博士的废立,剖析以···

《钱穆致徐复观信札》出版

本书收录了湖北省博物馆藏钱穆致徐复观私人信札108通,其中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这批信札的写作时间主要集中在1948—1957这十年间,话题则涉及新亚书院早期的日常运作特别是新亚书院台湾分校的筹建,《民主评论》的经费筹措和编辑出版,学术问题的交流切磋,以及钱穆与胡美琦从相识相知到结为夫妇所经历的风波等。

赵晓耕主编《北宋士大夫的法律观——苏洵、苏轼、苏辙法治理念与传统法律文化》出版

本书集中于对苏洵、苏轼、苏辙法治思想的研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分别对“三苏”以及其背后代表的北宋士大夫群体的社会地位、传统法观念以及为重建社会秩序和道德秩序作出的努力进行深入剖析,感悟北宋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世界和法治理念。

邓秉元 主编《新经学》第六辑 出版暨编后记、稿约

本刊由若干学术同仁发起,旨在赓续经学传统,推动经学新变,重塑经学与时代之联系,并为学界同仁提供一学术交流园地。真诚期待海内外经学研究同仁不吝赐稿,以飨读者。

马一浮 著《泰和宜山会语》出版

《泰和宜山会语》是马一浮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应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之邀,随浙江大学辗转于江西泰和、广西宜山期间为浙江大学师生开设“国学讲座”之讲义。

《阮刻春秋穀梁传注疏》出版

《监本附音春秋穀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嘉庆二十年刻本影印。

《阮刻春秋公羊传注疏》出版暨蒋鹏翔说明

《监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佚名疏,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刻本影印。

陈来、高海波 主编《刘宗周与明清儒学》出版

本书集中了三十余位刘宗周与明清儒学研究专家的论文,内容涵盖中晚明的阳明学、刘宗周思想、蕺山学派思想、明清思想等多个专题。其中,既有思想义理的分析,又有经典文献搜集整理,也有整体的学派研究及纵贯的思想史研究,代表了目前刘宗周研究的最新成果。

黄敏 著《<新唯识论>儒佛会通思想研究》出版暨序言

本书立足《新唯识论》在近现代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中的曲折际遇,深入剖析了熊十力在本体论、心性论、方法论、工夫修养论等层面进行儒佛会通的理论尝试,特别阐发他以唯识学反思儒家传统的思想特色、致思路向及其对后世现代新儒家的影响,从而彰显《新唯识论》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严春宝著《新加坡儒学史》出版暨梁元生序及前言、后记

该书按照新加坡的历史分期和新加坡儒学的主要内容特点,对新加坡儒学史上有关儒学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等,都做了尽可能详尽的记录,力图展示新加坡儒学传承的历史全貌,是关于新加坡儒学传承历史研究的第一部通史。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儒学在新加坡传承与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填补了学术界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空白、弥补了儒学史研究中的···

苏芃 著《〈春秋〉三传研究初集》出版

苏芃教授的《〈春秋〉三传研究初集》,2019年12月由凤凰出版社出版。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