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中国书法史上处于顶峰位置的汉碑精品二十件,对其中所蕴藏的礼乐传统、礼仪制度与祠祀活动等予以提炼和解读,旁及汉代政治、军事、地理、历史等不同层面,汇集成二十篇赏析作品,旨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汉碑透射到年轻读者的内心里。
本书主要围绕律典和条例的构造、功能及适用原则等问题对明清律典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系统性地探讨。首先从概念和体系入手,对涉及我国传统法律价值观的若干概念作了阐释并粗线条地勾勒出明清发源体系地宏观框架。接下来对律例的修定、体例、版本、律例关系及实用状况作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后透过晚清以来西法东渐所造···
本书试图在文明全景中深度解读“四书”。文明全景视野包含两个基本面:一是从世界文明的进程来审视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二是从神圣文明与世俗文明的整体来把握每一次时代变迁的特点。据此,本书聚焦于三个时代语境的互动:先秦语境、宋代语境和现代语境之间的差异及其在转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者力图在文明全景中打通古今语境,与经典···
古人如何理解“礼”,是礼学思想史叙述的基本视角。礼是人爲创作,还是自然生成?圣人制礼的实质是制作经典,还是保存历史制度?礼如何实现教化的意义?对这些核心议题的不同探讨,构成了传统礼学演进发展的张力。
《宋明理学》围绕二十五位理学思想家,叙述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揭示出宋明理学的基本人物、学术派别、概念命题和理论特色。作者视理学为一股前后相继又相互激发的思潮,对于理学发展的固有脉络和内在讨论,对于理学发展的关键枢纽点,对于颇具特色的知识点等,着重拈出。
儒学在今天渐呈复兴之势。儒学究竟是什么?儒学在今天应引向何方?它对于解决当代面临的社会问题和理论问题具有何种意义?本书收录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国荣关于儒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展现了他在儒学趋“热”背景下的冷静思考。书中关于儒学的论析,在形式和实质两重意义上体现了对儒学的“再思考”,并为进一步考察儒学提供新的出发···
这本小书是围绕“心灵的修养”这一线索展开的。本书讨论的内容很多,且较为粗简;虽然粗简,但也大体勾勒出一个体系性的理论,我称之为“情感本源的心灵儒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所有正途入仕的官员都面临着一种困境:从私塾到县学,从院试到乡试,其所诵读为《论语》《孟子》等经书,所阐发为修齐治平各宏论。
束教授花了五十余年的时间潜研,收集到大量关于的新资料,发覆抉疑,考证辨析,在的生平行事与思想上都有许多独到的新发现、新开拓,特别是在对思想的研究上提出了十大新发现,颠覆了五百年来人们对的传统认识与看法。该著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物传记之书,而堪称是一部宏大的思想史著作,具有很高的性、学术性。
本书深刻指出,许多人在世界文明面前感到迷茫、在西方文明面前感到卑微,是因为缺少对自身文明符合历史真实的认知。作者对于如何更深入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以及真正理解“优秀的传统”进行了深入论述和探索。
作为一种儒学的新兴形态,社会儒学须顾及源远流长的儒学历史形态,从而建构一种贯通古今、中外的儒学形态。社会儒学的建构何以可能?意义何在?其基本意蕴、方法论路径是什么?掀开本书,全面了解“多元一体的社会儒学”。
书稿收录了颜炳罡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的思考方面的代表性文章,系统梳理自明中晚期以来的中国儒学现代转化的求索历程,以及中国儒学的“三期发展”,深刻阐明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并未完成、处在不断新生和完善过程中,并提出未来发展和转化应该关注的问题。
如果一个民族国家的真正复兴必定蕴含着该民族国家之文化传统的复兴,那么,作为一种前现代的观念形态的儒学,怎样才能有效地切入现代性的生活方式?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黄玉顺先生创建了“生活儒学”思想体系。 本书从生活儒学总论、生活儒学的方法论、生活儒学的本源论等几大方面展开论述,意在呈现作者创建的“生活儒学”思想系统的整···
本书从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华优秀治政文化中汲取重要精神滋养,即将儒家的德治主张、民本关怀、伦理精神(政德观念)、贵和理念等优秀治政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落实于当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时代重拾。
儒学的仁爱、忠恕、通和之道,曾经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形成了多元通和模式的文明生态。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儒学通过正本清源、开拓创新,与中华民族一起走向复兴之路,并为世界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
先秦儒家讲“仁”,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强调与人为善、和谐相处,所谓“仁者爱人”,同时又尊崇天地,并对自然有所研究,尤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宋代大儒朱熹上接孔孟儒学,又集宋代儒学之大成,不仅发展了先秦儒家的仁学,而且弘扬了先秦儒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由此可以开发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本书以《潜虚》为核心,对司马光易学宇宙观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全面考察,详细分析了《潜虚·气图》、《体图》、《性图》、《名图》、《行图》(含《变》、《解图》)、《命图》各图式的象数结构特征,其所象征的司马光易学宇宙观诸构成环节的意涵,及其达成儒家人世价值之天道奠基这一司马光易学哲学根本思想意旨的方式。最后,本研究通···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基本要素、价值系统、基本特征、传播及对世界的影响、对外来文化的受容与排斥、现代化与未来前景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全貌,又凸显了中国文化的诸多亮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谈》集中介绍国内名家学者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核心思想、观点,较为系统、全面地反映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尤其是儒学研究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以期推动学术交流,服务学术创新,同时使广大读者能够了解、感受、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和精神魅力。 本书为其中一册,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传···
本书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存山先生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方面的核心观点和代表性文章。他从“国学”的概念辨析、基本内涵和学科发展等学术研究的层面,极其严谨地廓清了“国学”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关系,进而从更高层面上论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蕴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