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文化长期由西方强势的自由主义所主导。这种文化秩序如同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一样,是否到了破旧立新的关键时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在新世界文化秩序的形成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答案在本书之中。
本书收录了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张立文教授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研究及其开创的和合学哲学体系方面的成果。他高屋建瓴地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对国学做出新诠释,要有全球的新视野、和合的新思维、变通的新理念、生生的新价值、现代的新方法。
本书通过对国学百年发展及20世纪30代以来的几次理论论争进行观察和分析,得出启示:在现代文化交流中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即对本国文化的尊重、保护、继承、鉴别和发展,既不要盲目自尊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并在此基础上深入阐述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现代转化。
本书择取“天下”“为公”“民本”“家国”“礼法”五种观念,由语词演变、观念结构、意义系统及制度形态诸方面入手,探究其含义,追溯其源流,揭示其古今之变,期以展现古代中国人的致治理念与实践,同时为今人认识传统和再思中国提供更多可能。
本书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余敦康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立足于解决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文化需要,主张重新认识传统,并上升为理性的自觉,建立既有中国文化主体性又适应现代发展,并与世界优秀文化沟通的哲学精神和价值理念。
本书集中了作者有关中国哲学史宏观、中观、微观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涉及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及由比较而显示出来的特色,如中国哲学的非实体论式,中国人的宇宙观念、思维方式、生存智慧、生命体验的不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论问题等,予以相对深入地探讨。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人在儒家的视野中是一个有待于去成为的存在,因此,处于人与人的关系中的双方,其实都是有待于去成为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儒家原本就具备了时间性的视域,并且是在最根本的时间性视域中理解世界。
本专辑选编了1997年以来《文史哲》杂志发表的儒学研究文章。其中,“儒学与基督教:人类危机与世界文明对话”笔谈发表了许嘉璐、张立文、谢文郁、何光沪、黄玉顺,与美国学者谢大卫、白诗朗、大卫·利特尔、霍普金斯,以及韩国学者崔英辰等的文章,在学界引发关于“儒耶对话”的关注。
“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是民初一种主要而又特殊的民事法源。民初在无民法典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作为第一顺位的法源实施将近20年,成为“前民法典时代”的“实质民法”。
阳明心学敞开了儒家现代性观念建构的可能性。但由于时代和理论范式的局限,这种可能性无法在阳明心学中得到落实。从阳明心学开展出现代性观念的思想实验表明,现代性观念的开展必须以颠覆阳明心学或者说整个宋明道学的基本理论架构为代价。所以,我们应该放弃以“接着宋明道学讲”的方式展开儒学现代转型的研究,当代儒学需要一种超越“···
作为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刘宗周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宋明理学(心学)的殿军,开创蕺山学派,清初大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传人,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书围绕刘宗周思想展开深度研究,包括刘宗周思想的价值取向;哲学本体论;工夫主体论;哲学创新思想;大儒的人格魅力;圣···
拙著基于柏拉图美学作为一种深密教义之基本诠释立场,大胆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传统的心性工夫之学是美学,且是唯一的美学,或者说是最高形态的美学,如果我们不认同美或艺术只是一种技艺的展示的话。因此,本书不是纯粹的美学或艺术研究,乃是一种精神哲学研究,它以精神践履为根基,把中国传统心性工夫之学之境界之美全盘托出,确乎···
本书旨在采取第一人称视角的“生存意识分析的文本解读”方法,对“性善”与“治教”在儒学史上不断自觉、相互排斥、试图结合的繁复历程做框架性考察,并通过醒目地标示出贯穿其中的“真知”问题,进而站在所考察的儒学传统中思想巨人们的肩膀上,结合当代中国政治中的“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对传统儒学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发展作出评价。
反修例运动的后期治理与香港繁荣稳定的重建,考验国家治理智慧与香港自身的高度自治能力。“一国两制”由此决定性地转入了中央权力合法进场、香港管治改革及社会重建的“下半场”。本书从香港内外双重视角,以法学与政治学方法,对这一场反体制的社会运动加以深度剖析,对“一国两制”宪制原理予以反思重构,并提出运动后期治理与新时代“一···
本书围绕“儒学伦理与现代中国”问题,探讨了施韦泽、梁启超、钱穆、张岱年、冯契、张世英、庞朴、崔大华、朱贻庭等中外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中华文化观。他们虽然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观点不同,但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质、历史命运和未来展望等问题都发表了有价值的见解,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教益。
作者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资料与观点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罗近溪《语录》和《文集》的深入解读,从纵横维度展开对罗近溪哲学思想的深入探讨,即从纵的方面理清罗近溪哲学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成熟阶段的不同特色,勾勒出从王阳明到王艮到罗近溪的内在发展线索;从横的方面力图挖掘罗近溪哲学的内在课题,重新建构罗近溪哲学的体系。
本书综论孔孟大义,其内容还广涉儒学宗教性、人道精神、道德精神、文化认同及其当代性重建等重要理论话题。秉承孔子所创“述而不作”的学术传统,本书之“今诠”,亦以述为主;不过,此“不作”,乃是儒家思想创生并活在当下之基本的方式和途径。作者一贯强调儒学的“教化”特质,归宗作为“教化”的儒学,正是本书于“不作”中提挈儒学纲维、转化···
本书是当代“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蒋庆先生的辩论文稿。作者继承儒家“明体达用”与“通经致用”的伟大传统,在与当下各种主义与思想流派的辩论中,以儒家“王道”之体与《春秋》之经,以达致 “王道政治”与“儒教宪政”之用,使儒家的政治思想与现实的紧迫问题密切联系起来,使儒家的政治智慧在时代的命脉中“活”起来。作者提出的“政治儒学”,在···
本书把中国置于世界格局中,以中国视野观察世界,由世界格局考察中国,通过文明的历史对比,揭示中国于清朝中期开始丧失发展动力、逐渐落后于欧美之原因;探讨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艰难探索、走向复兴之机理;进而阐明中国可以更化世界、引领人类走向美善生活之大道。
刘述先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学者,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第三代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海内外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