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名人家风丛书”中的一种,详细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家族的历史以及由此形成的苏氏家风的内容、发展过程和对后人的影响。
《清明高节满乾坤——范仲淹与范氏家风》为“名人家风丛书”之一本,详细介绍了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及范氏家风产生、发展的过程和对后人的影响。
本书为“名人家风丛书”之一本,重点介绍了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家族历史以及形成了的王氏家风,重点介绍心学大师王阳明在家风领域的成就及其后人在家风建设领域的重要贡献,对今天的家风建设有一定的助益。
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1906-2011)逝世后,其门下弟子禀承师意成立中华奉元学会,弘扬夏学,传承中国王道。作者受同门邀请,在学会中演讲《公羊春秋义述》,其后在奉元书院、台湾大学讲授公羊春秋学。
经学是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基石,是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学术体系之大宗。但晚近以来,受到受到西方的冲击与国人的蔑弃,加之自身未能建立起适合于时代的新的形态,经学成为已陈之刍狗,长期被否定。
本书包括经典新诠、经学义理、经史考据等栏目,也包括书评、学术信息等等。尤其鼓励基于传统经典文献,于古今学术方法能够取精用弘,既说理透辟,复撅发新义的经学研究。
大正十一年(1922),怀德堂(大阪汉学私塾)纪念会同仁商定请武内义雄(1886—1966)重新校勘皇疏,恢复其六朝旧体。
《仪礼正义》四十卷,清胡培翚撰,清胡肇昕、杨大堉补,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咸丰二年(1852)刻本影印。《仪礼正义》是著名的清代正经新疏之一,该书汇纂旧解,间加案断,集《仪礼》学之大成,被公认为今人研究《仪礼》的必读典籍。
中国士大夫和书院互动关系研究是目前学术界涉猎较少的领域之一,该成果在充分占有丰富详实的史料基础上,从书院创办、经费筹措、书院管理和推动书院改革改制等方面,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对书院发展的作用,同时从士大夫价值观的培育和士大夫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分析了古代书院对士大夫阶层的影响。
曹元弼爲近代著名经学家,生于清末,经历晚清、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几近百年动荡剧变的岁月。自早年登科受翰林院职
本书是“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之“历代论语注疏丛编”系列的一种。
《近思录》依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吕祖谦的学术标准编排,概括了北宋四子思想的主体,是一部理学入门经典读物,被誉为“四子之阶梯”。
《性故》是明末清初思想家方以智集中论述心性问题的代表作,原文7000多字,分为25节。《性故》讨论的内容涉及心性、性理、性命、性情、有无、善恶、理气、气质、动静、刚柔、别总、体用等诸多基本范畴。文字艰深晦涩,不易读懂。本书整理者利用其已有的研究成果,校勘原文,参考方以智的其他相关著作,广泛引用儒释道各类文献,为之作···
《易余》为明末清初大思想家方以智的易学代表作,是先天易学、象数易学、义理易学结合的典范。是书不仅提出了“一分为三”思想,而且近似于西方哲学的论证推导,迥异于中国传统的哲学著作。全书分上下卷,卷首有《易余小引》、《三子记》和《易余目录》,后附《象环寝记》。
《春秋穀梁传注》十五卷,柯劭忞撰,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立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史部仿宋字排印本“柯劭忞先生遗著*种”影印。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为文化思想编,撷取了庞朴先生八十年代较有影响的文章、讲演、采访稿等三十六篇。
《早期中国的龙凤文化》主要从先秦史和考古材料角度切入,围绕从新石器时代到东周时代中国各地关于龙、凤的文献和考古材料,结合先秦史的历史背景,考察了新石器时代从早期石堆龙到红山玉龙、濮阳蚌塑、东部滨海区域鸟夷文化圈、二里头绿松石龙、铜牌龙、殷代卜辞所涉凤鸟信仰、铜器所见龙纹的世界观,以及西周、东周伴随政治文化变迁···
《中国经学(第二十二辑)》主要内容包括三礼研究,经师研究,春秋研究,经学文献,资讯·札记,编后记。
此书系王锷教授校勘《礼记》过程中的所著文章结集,因曾逐字细校,手摩目验,故其见识,过耳食学者远甚,其于抚州本、婺州本、余仁仲本、八行本、十行本、武英殿本、阮刻本等本用力尤多,关于批语、跋文、刻工等诸多方面的见解,多前人所未发,故学术价值甚高。
《走下神坛的牟宗三》力图将牟宗三从神坛上请下来,作为一个哲学家,与之展开对话。本书分别从坎陷论、三系论、存有论、圆善论、合一论五个方面,扼要介绍牟宗三思想的主旨,汲取精华,指明缺陷,一同在哲学的道路上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