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秋】组织力是天,死生由国家

孔子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历史已经证明,人群组织,尤其是其最高级形态——国家,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生人之天;人口死亡率,或者换一个说法,每个人的生存概率,是由其所在国家的组织化程度决定的。

【田飞龙】发哨文之发烧事件是对新治理的规范期待

垄断信息与屏蔽哨声,不仅压抑了表达自由,也挫伤了社会成员相互预警及官民互动合作的信任基础,总体上增加了民众对权力的不信任及治理体系的控制成本。寻求善治,不是僵化的“消声”,而是保护哨声预警机制,官民互信互动,社会合作治理。期待疫情过后,吹哨者不再恐惧而有荣耀,当政者不惧哨音而有敬畏。

【邱睿】吴江柳氏家族

明清时代吴江地区文化发达,诸个文学家族在中国文学史上声名卓著。从明代到清初,吴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世家为陶庄袁氏和叶家埭的叶氏。陶庄袁氏以袁黄为代表,著有《袁了凡纲鉴》。叶家埭的叶氏,以叶绍袁一门风雅闻名,全家诗文编成《午梦堂集》。

【田飞龙】多重风险治理大考中的民族复兴之路

无论是西方的主动带节奏、脱钩还是对国内民众情绪的精准煽动,抑或国内“反建制”力量的有意政治引导和重新聚集对新时代改革的幽怨敌意,都需要国家治理实现真正的现代化,有效展开包括信息治理、央地治理、文化治理、法律治理和共同体治理在内的观念与制度的结构性变革。这一变革不是有些分析文章指明的、模仿西方的颠覆性政治变革,而···

【张凤篪】疫中杂记(十一)

“对死的投入不是对生命期望的延伸,而是对幸福期待的延伸。”死亡从来不是一件可以避免的事情,但所有非正常、非必要的死亡,都必须要去被追问、谴责、清算,以使每一个依旧存在的个体的生命,在未来得到保护、优待与尊严。

【田飞龙】香港完全自治是一场政治迷梦吗?

从广场退回家中的每一个香港人,除了真正的一小部分极端派之外,必然面临反复的家庭内部谈判、个人生涯抉择与理性上的重新考量,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香港与个人未来?笔者相信,经过这段时间的反思与调整,香港人的内心真实答案恐怕不会简单顺从“完全自治”路线的魔法指引。

【田飞龙】知行家书:疫情时刻的自主学习与人格完善

2020之春是全球化和人类文明史最关键的一个春天,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历史开端。别忘了我们是新世界的中国青年,别忘了中国对自身的文明期许和复兴使命,别忘了时代进步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而当责任传递到你们身上时,你们今日的所思所行就是关键的起点与基础。更关键的是,这是你们青春生命难以再遇的重大历史时刻,也是你们从稚···

【王学斌】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当世已无范仲淹

古代士人治学问道,无不自立志起。恰如王阳明讲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君子当立治国平天下之宏志,贯穿其中的精神气质必有忠义二字。范仲淹自求学起,便怀有大志。日后即使官居要职,也始终未忘记经邦济世、直道而行的“初心”。

【张凤篪】疫中杂记(十)

那些真正经典永恒的东西,诸如四书五经,孔孟老庄,诗词歌赋当然没有问题。但是一味照搬照抄,不做任何现代化的解读与处理,甚至把很多本来在古典社会时期就不属于主流的内容也拿出来奉为瑰宝,那真的是人心大大的坏了。可惜,这个世上既不缺乏蠢人坏人,也不缺乏傻人善人。

【张凤篪】疫中杂记(九)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前些天武汉大风降温那晚,我就很忧心,那么大的风雪,会不会有人房子不安全,会不会有人晚上没地住。“有时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宇宙,却看不见社会底层最悲惨的世界”,生活的富足,国家的进步,很多时候已经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也钝化了我们的同情心。这个世界上存在太多太多我们未曾经历、不会看到、没留下痕···

【张凤篪】疫中杂记(八)

可是,瘟疫的流行和爆发究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是随机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是战争还是事故,是天灾还是人祸。很明显,将矛头对准某一个个体或者小集体,更多只是属于情绪的宣泄罢了。而整件事情最诡异的地方在于,无论你如何调查都恐怕无法接近真相。因为在更深层次的机制里,每一个人都不敢说、不肯说、不能说真话,每一个决策都是···

【张凤篪】疫中杂记(七)

我们在初期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坐视敌人不断强大,四处攻城略地,被打的猝不及防、丢盔卸甲,甚至毫无还手之力、一脸懵逼。可我们不能总是这样去打仗,我们也不能指望在一片混沌和混乱中,可以尽早结束这场战役。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明代大儒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

【张凤篪】疫中杂记(六)

一个正常的国家,政府、社会、公民应该各司其职,遗憾的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强政府、弱社会。很多老百姓,甚至分不清政府和社会的区别,搞不懂公益和慈善的边界。包括公众对政府的一味批判,除了传统里面留存下来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请青天大老爷为小民主持公道”的文化因子,也与政府、市场、社会彼此分工不够明确有关。

【张凤篪】疫中杂记(五)

灾难,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提醒。全民族静下来,则是一个国家深度思考的开始。你可以思考制度、哲学、文化等关乎全人类的宏大议题,也可以思考下自己的工作能力、生活状态、职业规划,自己可能因此受到的影响等微观话题。

【光明日报】致敬李文亮,不仅仅是致敬

在公共危机和灾难面前,社会治理的各种杠杆都会产生应激反应,这些工具与杠杆之间势必会发生碰撞。每一种杠杆,都有自己的道理、习惯和合法性,但其目标,必须是人命第一、人民第一。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法治化,正是要有机统合这些工具,指向“人”的目标。这也是李医生擎光而来,所要昭示的。

【央视网评】哀悼李文亮,更要亡羊补牢!

李文亮医生的遭遇也暴露了一些地方在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明显短板和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此刻,我们哀悼和纪念李文亮医生,不只是要感谢他的善良、英勇与牺牲,更要从此事件中吸取教训,亡羊补牢,不能讳疾忌医、重复教训。

【人民日报】全面调查李文亮事件,让正义抵达人心

还原真相,就能稳定人心;呵护正义,就能凝心聚力;捍卫法治尊严,更能凝聚起团结一心的强大力量。

【张凤篪】疫中杂记(四)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多年来,我们过分强调经济发展的逻辑让各省市都在暗中较劲,主政官员基本上是按照运作一家公司的思路在把握城市运转的方向。大家抢产业,抢资金,抢人才,抢项目,抢荣誉。一个个漂亮的成绩、数据和排名背后,那些过去光照不到的地方,那些被有意无意忽视了的短板,那些看似无关乎GDP和政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