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晶】重思钱穆与张君劢中国古代政制之辩

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究竟是否为专制的问题从未缺乏过探讨。如何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在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础上建立新制,是现代新儒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既要正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也要明确“专制”概念的中西差异,而不是一定贴上“专制”抑或“非专制”的标签,这才是···

【谭玉龙】斥“美”扬“休”:西周美学之崇德精神

中华美学精神是由几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凝练和积淀而成的,而儒家美学在其中占据近乎主导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刘洪玮】四十自述

戊戌十月初九,洪玮撰《船山学大纲》。己亥四月初九,编《王船山春秋学提纲》,九月初四,说《王船山春秋学提纲》。庚子正月廿九,编《王船山中医药学提纲》,八月十八,说《王船山中医药学提纲》。

【苏晓冰】阳明心学与儒家经学的解构

经由阳明心学的兴盛,明代经学虽然在知识层面上“极衰”,但经学所承载的圣学精神却在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传人那里得到身体力行、发扬光大,而这正是今天重新发展经学所宜留意之处。

【蔡杰】《儒行》的超越维度:儒家群体的建设与追求

忠信仁义是儒行的内在信念,也是儒家群体的共同目标与期望,儒者据此超越世俗政治以自立。而忠信仁义的神圣性源于天命,由天赋予仁者。仁者作为儒者的最高标准,等待其天命在世俗社会中的开展与实现。

【李春颖】宋代儒佛之辩的发展与转向

儒佛之辩在宋代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宋初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北宋理学创立期注重儒佛大防;南宋深入理论内部进行思想辨析。宋代儒佛关系错综复杂,是因为随着儒学自身的发展,辟佛的重点、辟佛所要达成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联合早报】中国学者:儒学复兴可作为中国挑战全球化的话语力量

“和合文明论坛”由国际儒学联合会牵头,2020年12月首次通过视频方式在北京和东京举行,过去两年分别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召开,今年首次在中国境外线下举办。

【张晨】血缘、秩序与天道:公羊家视野下的家国公私问题

公羊学家通过对为父绝母当否、为国诛兄义否、为父灭国可否三事的讨论,提示出一条新的路径:重视秩序建构,申明公高于私,在严辨公私之分的同时兼顾亲亲之恩,既避免了因人情泛滥而导致的以私灭公之弊,又规避了因过伤人情而流于暴政之患。

徐渊 整理 [东汉]郑玄 注《礼记注》(<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本)出版暨整理前言

郑玄《礼记注》是历代《礼记》注释本中最权威的注本。东汉末年,郑玄受业于马融,爲《周官》六篇、《古经》十七篇(即《仪礼》十七篇)、小戴《礼记》三种礼书作注。郑玄将小戴《礼记》诸本相互参校,并爲之注,形成今日所见的郑玄《礼记注》的面貌。

【李景林】中国哲学“家”概念的形上学义蕴

中国哲学重视“家”和亲亲之情,可以看作一种基于“家”的哲学,但并不仅仅是一种关于“家”的“家哲学”。它所遵循的情态性存在实现的进路,为未来哲学的发展展示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方向。

【房伟】白露:秋声远,相思长

天高气爽总是在九月,心旷神怡正是那秋的爱意。秋风吹散了酷暑的炎热,留下明净的天空。大地之上,青霜白露,碧树黄花,缤纷璀璨。在这绝美秋色中,候鸟南飞,排云而去,它们岂能不带着深深的眷恋?

文澜阁《四库全书》整理出版工程回顾展在杭州开展

8月30日,“文澜重光——文澜阁《四库全书》整理出版工程回顾展”在浙江杭州开幕,整套1559册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亮相。这是首次面向大众公开举办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展览。

“20世纪岭南周易易学研究第一人”李镜池43册手稿赠予广州图书馆

广州图书馆7日举行李镜池家族藏书捐赠仪式。据介绍,“20世纪岭南周易易学研究第一人”李镜池的后人将超过1200种家族藏书及相关文献资料捐赠给广州图书馆,包括图书、个人著述、手稿等资料,其中有李镜池手稿43册。

无伴奏合唱套曲《〈论语〉节选》在京首演

9月7日晚,中国第一部以《论语》为题材的无伴奏合唱套曲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精彩亮相。

2023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暨南孔文化季启动仪式举行

南孔圣地,崇贤有礼。9月6日上午,2023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暨南孔文化季启动仪式在衢州举行。

【李竞恒】朝鲜《燕行录》文献中的“汉衣冠”与头发

在朝鲜人笔下,汉人会为衣冠头发而哭泣,有人因见衣冠而提出想逃往朝鲜,还有人通过偷穿戏服、家藏旧衣或朝鲜冠服来体验“汉衣冠”。甚至满洲人,也对“汉衣冠”表达出欣赏与向往,其中或有夸张与想象。到晚清,朝鲜人则配合清朝防范太平天国可能利用“朝鲜服色”。衣冠头发之悲,则指向了明治维新后改穿西装的日本。

李友广 著《诸子视野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出版

本书以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为研究对象,从先秦诸子的宏阔视野对于儒家在先秦时期对天人关系、道体与道用、政治与道德,以及传统与现代、因袭与变革等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通过这种综合性研究来获得对于先秦儒家在政治理念、政治行为及政治理想诸多方面于哲学意义上的理解与把握。

【朱江】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谦谦兮君子,行以至道

朱江同学是兰州交通大学202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于2022年9月份通过思政课对《论语》产生了深厚兴趣,2022年寒假申请加入明明德读书会,每天坚持诵读打卡,从未间断。今天,2023年4月3日,诵读《论语》的第100天,他特用文字记录下与经典相遇的日子里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感所悟......

【吳笑非】《書》學肇始

《尚書序》:“鄭作《書論》,依《尚書緯》雲:‘孔子求書,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斷遠取近,定可以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為《尚書》,十八篇為《中候》。以為去三千一百二十篇,以上取黃帝玄孫,以為不可依用。’”

【吴钩】王安石为什么敢一再推辞美官?

按宋朝官制,凡高中甲科的新科进士,一任秩满,便可申请参加馆阁考试,考试合格即授馆职,成为馆阁官,这叫做“试馆职”。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