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衢】西园讲学记

乙巳春分,修文龙冈山麓,惠风和畅,桃红柳绿,鸢飞鱼跃,一派天机。愚应邀至西园讲阳明子之学,自午至晚,如有神助,四小时一气贯通,未尝须臾中辍。讲毕已夜暮时分,而听者意犹未尽。

《与孔子相遇:跟着教授游“三孔”》新书发布会在孔庙举行

2025年3月22日晨,孔庙诗礼堂举行了一场融学术庄严与文化诗意于一体的盛会——《与孔子相遇:跟着教授游“三孔”》新书发布会。

【郑熊】唐宋之际的儒学转型

儒学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其中唐宋之际的变革尤为明显。唐宋之际的儒学变革指汉唐儒学转型为宋明理学,这种转型可以通过儒学涉及的相关内容体现出来,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唐代的韩愈和李翱、宋代的程颢和程颐得以体现。

【刘光胜】由分途至统摄:早期经史关系演变

《春秋》经传在叙事之时融入了儒家的道德意识,其历史书写展现的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自觉。东周时期,直书求真与褒贬求善嬗变为早期史学两种不同的理论进路。《史记》实录不隐,是非颇不与圣人同,史学独立性尚存。而班固则完全为儒家代言,经学为体、史学为用,史书依附于《春秋》学。在这种意义上说,东汉时期《汉书》的编纂标志着经学···

蒋原伦 著《诸子论诸子——先秦文化窥豹》出版暨后记

本书是一部以诸子互评生动呈现百家争鸣盛况之作。视角独特,从儒、道、墨、法、名等学派间的辩论中,深挖其产生背景与发展脉络,达成对各学派思想的更深刻理解。

宋立林 著 董少伟 摄影《与孔子相遇:跟着教授游“三孔”》出版暨序跋

《与孔子相遇:跟着教授游“三孔”》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三孔”经典旅游线路为经,以专家学者的历史文化解读为纬,经纬交织,突出文化味、趣味性、可读性、现场感,引导读者跟随儒学专家穿透历史迷雾,全方位了解曲阜“三孔”的历史沿革、建筑文化、思想意蕴与文化底色。

【陈林】真知必能行吗?——朱子晚年「真知」说研议

「真知是否必然能行」是困扰晚年朱子的一个重要问题。朱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知而不行(意不诚)的原因归于知不真(知不至),秉持一种真知必能行(知至必意诚)的思想。朱子晚年之时,在与弟子对话中,其意识到自己的知至必意诚(真知必能行)思想实把为学工夫全部放在格物致知上,有取消诚意工夫的嫌疑,不符合《大学》的义理结构。

【苗泽辉】“六经皆史”与“经史分立”——章太炎与廖平经史观之比较

章太炎与廖平在经史观上存在显著差异。章太炎提出“六经皆史”,解构了传统经学的神圣地位,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自由与开放,促进了学术范式的重构。廖平则坚持“经史分立”,认为经学与史学在性质、功能及价值取向上存在本质区别,并通过对微言大义的深入阐释,维护了经学的独立性与神圣性。

【黄开国】经学儒学关系论

由于四部分类法与经学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说的影响,在经学与儒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儒学为子学,非经学的认识。孔子开创的儒学是阐发五经常道的君子儒的儒学,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不过是先秦汉初儒学发展的结果,经学与儒学的本质完全相同,四部分类法的以儒学归于子部不能成立,说明儒学与经学都是阐发五经元典常道的学说,二者不存在经···

【吴忠伟】朱熹的格物“穷理”与“切己”之学

朱熹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代理学多元格局的终结者。

【高季红】情理兼备:朱熹解《摽有梅》辨正

朱熹关于《诗·召南》中《摽有梅》之主旨的讨论,常为后世学者从伦理、文学等角度提出批评。他们通常认为朱熹对该诗存在较严重的误读,不仅前后矛盾,还否定了人情的合理性。但我们若细究朱注即可看出,朱熹是基于《摽有梅》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来阐述己见的,其解读不仅一以贯之、实事求是,还恰恰证明了他对情的重视。

【宋健】孔子“成人”之道蠡测

世人多以“仁”为孔子哲学的核心,《吕氏春秋·不二》即有“孔子贵仁”之论。但不论先贤对仁的躬身垂范,抑或后世对仁的义理探究,终须见诸“成人”方可深切著明。

儒家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

3月19日,儒家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山东曲阜举行。

【星光】崔瑗《座右铭》的处世智慧与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东汉崔瑗的《座右铭》,是中国文学史上首篇以“座右铭”命名的自省文本。

【梅伟忠】请为正装正名!

在举国上下大谈“文化自信”“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只认西服为“正装”的观念仍然大行其道,若听任“唯西为正”不正之风滋长,是置我中国无数先贤先烈于何地?置民族复兴事业于何地?置二十年来汉服运动于何地?月前,笔者因坚持汉服反对西服为正装拒绝参会,为宣明立场,特此公开《情况说明》,呼吁正视“正装”问题,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兴衰···

【陈卫平】方法论的自觉与儒学史的定位 ——读《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

河北大学程志华教授80多万字的著作《宋明儒学之重构——王船山哲学文本的诠释》(以下简称《重构》),是其历经六年多研究的成果。最近十多年,相对研究程朱陆王日趋热门,对于王船山的关注则比较少。

冯兵 著《伦理、政治与礼乐哲学:先秦儒学的三个面向》出版

本书共分五章, 分别从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政治哲学、制度伦理、教育伦理与道德教育思想、礼乐哲学等层面展开。

孔子研究院学者参加山东大学中国经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25中国经学论坛

3月15日-17日,孔子研究院研究员陈以凤、助理研究员曹景年参加在济南举行的山东大学中国经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25中国经学论坛并作交流发言。

【柯小刚】上岸的沉沦,沉舟的远扬

《邶风》最后两篇《新台》与《二子乘舟》的相连,既是出于人物故事的相续,也是给一代代读者提出灵魂拷问的并置:面对命运的洪流,你是选择新台的光鲜亮丽而沉沦于权势的污浊,还是选择二子乘舟赴死的悲壮而升华于生命意义的永恒?

【王琦】如何理解《论语》中的“色”?

《论语》中孔子多次谈论到“色”,无论是《学而》《公冶长》《阳货》篇中重出的“巧言令色”,还是《阳货》篇提到的“色厉而内荏”,《颜渊》篇“色取仁而行违”,《先进》篇中提到的“色庄者”,仔细推敲文意,都可判断出孔子对形之于外的容色表示怀疑。“色”在先秦时期内涵丰富,即使是《论语》中可以理解为形色内涵的“色”字也包含着明确的价值···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