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实为追逐人生三立:法大儒学院“传习”系列院友论坛第十讲

2023年6月25日19至21点,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传习”系列院友论坛第十讲以腾讯会议线上直播的形式如期举行。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2015级院友张治诚师兄,现为青岛市政府办公厅综合室工作人员。

聚焦传承创新 赓续千年文脉!丰湖书院探索文化惠民新途径,打造惠州文化新地标

水光潋滟的惠州西湖丰湖西畔,岭南书院·丰湖书院掩映其中。近日,惠州小小说大课堂第七十讲在此开讲,碰撞出激情的思维火花。惠州小小说大课堂开课7年多已举办70期,成为惠州小小说作家成长的“摇篮”,入选中国作协文学志愿服务示范性重点扶持项目。

【谢君】“强哉矫”:屈原的君子品格

汉以后,儒家学者往往用孔子圣人的标准来评价屈原,对屈原不合圣人的行为模式多有指摘。如,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离骚序》)孟郊认为屈原“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旅次湘沅有怀灵均》)。

【王志民】屈原的文化高度:与日月同辉

屈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又是思想文化的巨人,他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集中的体现者、塑造者、导引者,他的伟大形象和高尚品格、他的精神和气质,尤其是他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几千年来,感动、激励着历代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民族品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子凡】《诗经》中“嘒”字的阐释史

在《诗经》众篇目中,含有“嘒”(huì)字的共有五篇,分别是《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鸣蜩嘒嘒”、《商颂·那》“鞉鼓渊渊,嘒嘒管声”、《小雅·鱼藻之什·采菽》“其旂淠淠,鸾声嘒嘒”、《大雅·云汉》“瞻昂昊天,有嘒其星”,以及《国风·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其中,前三篇里“嘒”都是作为状声词,与“鸣蜩”“管声”“鸾声”相联系,而···

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在山东曲阜成功举办

6月25日至27日,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在山东曲阜成功举办。来自国际组织、全球互联网领军企业、权威行业机构等领域的会员代表齐聚尼山,共同交流人工智能领域新的发展成果与未来趋势。

【程宇松】中国哲学之精神——观《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有感

中国哲学的主流乃是儒学,而儒学的主流乃是思孟以至程朱的心性之学。吾儒于心性之诠解非心理学的考究,非唯物论的断言,而是以心性与天地合德的道德形上学。

【陈赟】“中国”作为“中道之国”——基于儒家仁性论的视角

从世界范围内的精神突破视域来看,“中国”的内涵有三代以上到三代以下的转化。三代以上的中国是“帝王所都为中”与“天地之中”的结合,它是宇宙论王制秩序中统治者沟通天人的神圣空间;三代以下的精神突破运动,则将“中国”的内涵从帝王的政治主体中解放出来,面向天下的每一个人,它意味着生存论的中道真理在其中敞开、运作的“中道之国”。

【李春颖】宋代儒佛之辩中的“心”与“觉”

在“心”与“觉”的问题上,儒佛之辩的重点在于觉、心、性三者的关系和理路,尤其是禅宗中以知觉为佛性的思想。是否向上一提,有超越“心”与“觉”的最高本体——天理,成为理学与禅宗的根本差异。

【刘元青】试析王船山“因人以成天”的历史哲学

王船山认为,言道必“以人为归”,尤其要落实为人文历史中的礼乐文明和治道,此即“非器则道无所丽以行”之说。然天道终究“不能代人以治”,必因乎人。“因人以成天”之人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天子之位”之圣人,二是非圣人之时君。

【朱汉民】象山学统的形成及其学术源流

南宋以后,道学家主要通过创办民间书院的教育组织和学术组织,从而形成有各自学术宗旨的地域性学统。陆九渊在家乡创建“槐堂”“象山精舍”讲学,最终完成道学思想与地域学统建构,成为他一生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事业。陆九渊热衷讲学而不注重著述,加之他善于启发人心,讲学效果很好,故而他在槐堂、象山精舍的讲学影响很大、传播很广,培···

【刘学智】二十世纪前半期张载关学研究钩沉

他们提出的“太虚一元之气”的概念对张载“虚-气”本体论的建构,对张载及关学“性道合一”体系的研究,对关学史的勾勒和对不同时期关学发展特征的揭示,对诸多关学学人个案思想的深度剖析,都达到了相当的理论高度。

单虹泽 著《王阳明及其后学悟道经验研究》出版

神秘主义是宋明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神秘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神秘经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识现象,神秘经验普遍影响了各种文化传统的发展,具体到阳明心学那里则体现为悟道经验。本书对王阳明及其后学的神秘主义思想及悟道经验给予了全面、深入的考察,认为以悟道经验为基础的心学神秘主义包含了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李毅 著《从官能、性理到工夫——朱子心论新探》出版暨自序

朱子不崇尚“心”,但却非常重视“心”,其学问中确如钱穆先生所言,蕴含着一套“圆密弘大”的关于“心”的学说,但对此作出专门而系统之研究的著作,目前还不多见。本书本于求真求实的精神,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在总结学界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朱子“心之学说”概括为“官能”“性理”“虚实动静”“身体与善恶”“工夫”五个紧密联系的部分

刘龙 著《本体与工夫:刘蕺山理学思想研究》出版暨序言

刘蕺山之学是在坚持阳明学“心即理”的心学立场的基础上,进一步融摄明初以来所流行的气一元论思想,而形成的新的理学形态。“本体与工夫”是蕺山之学的基本架构。蕺山的性体论主要涉及理气合一论、性情合一论、喜怒哀乐相配说等内容

【胡亚军 陈文平】辞书之祖《尔雅》

《尔雅》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一部词典,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资料的重要工具书。在《汉书·艺文志》中被列入“孝经类”,汉文帝时期,《尔雅》与《论语》《孝经》《孟子》一起被设置为博士职,唐代以后列入“十三经”,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尔雅》是战国至西汉之间的学者整理先秦各地的诸书旧文,累积整理编写而成的,并非一时一人之作

【李毅】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命题,是中华民族的自然观、文明观和存在方式,它渗透在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主要经典之中。“万物并育”出自于《中庸》第三十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韩燕丽】瑞士汉学家耿宁:对“良知”与“自知”的哲学解读

瑞士汉学家耿宁既是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专家,又是研究并践行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王阳明心学的著名学者。1961年,耿宁在鲁汶大学完成《胡塞尔与康德——关于胡塞尔与康德和新康德主义之关系的研究》论文,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后的近十年间,他在鲁汶大学胡塞尔档案馆工作,学习并整理胡塞尔文稿。

【叶小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古为今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专访】刘余莉、高长武、王易:读懂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

在近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关键词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精准提炼和系统总结。这一重大论断,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