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林】为学须善用加减之法

古人注重“学”。孔子自称“好学”,弟子中亦仅称颜回为“好学”(“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其为学之方,有一点很重要,我把它概括为一种“加减之法”。这个加减之法,在今天也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伦理文明传承发展与伦理学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

5月19日,“中华伦理文明传承发展与伦理学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景德大讲堂成功举办。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洪新,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杨震、谢资清出席会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昌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

【唐士其】本质主义的思想与非本质主义的思想

本质主义的思想即西方思想,之所以称之为本质主义,是因为西方思想从一开始就把对物之本质的探求作为其根本任务。这种对思想本质的规定来自西方思想传统在其开端处对物的定义的追求。物的定义必须揭示其根本属性,而后者又被视为物的共性,即普遍性与不变性。

【柯小刚】尧与许由的乾坤并建

近来更新较慢,因为写一篇文章要费很多工夫。又有网友反映,一篇太长的话,看不过来。所以,不妨依古人笔记体,有感即发,不拘长短,每次讲明白一个意思就好。

【万俊人】“人民伦理学”的探究者与践行者 ——周辅成伦理思想研究

周辅成(1911—2009年),我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

【吴天明】乐教论

五帝夏商周春秋九代人神混杂,故九代“古乐”实行政教合一。春秋时代郑卫宋齐四国出现背弃“古乐”传统的“新乐”,与战国至今“新乐”相似,故春秋至今为后九代“新乐”阶段,春秋时代既属于九代,也属于后九代。九代乐教理论,《舜典》《大司乐》为乐教治国的“工具论”,孔子发展了“工具论”并创造了反对“郑声淫”的“风格论”,三者均只适合九代“···

【衷鑫恣】大儒朱子在衢州开化

自北宋二程兄弟倡道学于河南洛阳,这一新学统很快传遍南方。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在南宋版图内,道学已臻于巅峰,出现“东南三贤”朱熹、吕祖谦、张栻。朱子集道学之大成,奠定元明清中国思想文化之基础。

蒋庆著《〈周官〉今文说——儒家改制之“新王制”刍论》出版暨序

本书的作者主张《周官》为今文。这在中国经学上可谓石破天惊之论,与二千年来的说法截然不同。也就是二千年来没有人这么说过。自《周官》发现之后,一直到晚清,不论是今文经学者,还是古文经学者,都把《周官》归之于古文经学。以《周官》为今文经学,而著书立说的,作者最第一人。以《周官》为今文学是本书在学术上的第一大贡献。

【儒家邮报】第387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74年暨孔子2574年〔耶稣2023年〕6月8日邮发

【陈少明】面对陌生人的世界——儒家伦理的现代调适

儒家是经过两千多年变迁发展的传统,从春秋战国、秦汉、宋明到近代,在多次的蜕变中,有放弃,有接纳,更有保留。今日的放弃(滥用熟人关系)和接纳(加强规则建设),是迎接变革(现代化与全球化)的需要,但保留(仁爱精神)同样是面对时代的选择。

【何怀宏 赵占居】将无同?岂无异?——先儒论人性的共同性与差别性

孟子所持的性善论,相当充分地发掘了人心向善的资源。荀子所持的性恶论,从社会制度着眼,也是积极主张人努力向善,化性起伪。汉至唐的儒家则更重视人的差别性,认为性有品级和等差。而纵览这些论述,可以发现先儒所论人的同异中,一个很重要的差别性分类是少数圣贤(包括“希圣希贤者”)和多数民众的差异。

【杨泽波】儒学发展一主一辅两条线索概览

两千多年儒学发展有一主一辅两条线索,主线是道德践行,辅线是道德存有。前者的主题是人如何成德成善,内部呈现为“一源两流”的格局,其中“一源”指孔子,“两流”分别指以孟子、象山、阳明为代表的仁性之流,以及以荀子、伊川、朱子为代表的智性之流。后者的主题是道德之心如何影响天地万物,使其成为存在。

【儒家邮报】第386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74年暨孔子2574年〔耶稣2023年〕5月4日邮发

【张舒 任锋】如何理解大一统:比较历史视野中的汉政典制化与罗马帝国困境

相比罗马帝国代表的军事统治主导与政治裂变性,大一统更具文治精神与政治聚合性。经过西汉前期的政治更化,郡县制大一统得到巩固更新,汉政典制成为中国后世政治的范型,而唐宋分别代表了强弱两类外向性的大一统模式。

干春松 著《理想的国度:近代中国思想中的国家观念》出版

本书是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专著。在古代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国家”的概念,而传统的天下一家的观念一直是主要的观念形态。在晚清时期,中国逐渐从封闭的国家转变为现代民族独立的国家。本书介绍了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意义以及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中国主要的思想大家留下的浩瀚思想遗产资料进行爬梳,清晰地展现出作为概念的“国···

张伟 主编《中道:中大哲学评论(第1辑)心性与中道》出版及发刊词

追寻智慧是哲学思考的永恒目标。不同于面对具体对象的经验性“知识”,“智慧”首先是对不同现象背后本原或本质的洞见,并依据这些洞见获得对美好生活的实践指引。在东西方主要哲学传统中,“中道”都被视为表达智慧境界与实践追求的基本语汇: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佛家讲“中道义”,亚里士多德将“中道”作为追求至善的德性主张,表明了东西···

曲阜师范大学乡村儒学研究院“唐坊尚书讲堂”揭牌成立

5月29日,高青县首届《尚书》文化周在千乘欧阳故里、《尚书》文化胜地——高青唐坊镇名杨村盛大开幕。高青县委书记刘学圣,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乡村儒学研究院院长颜炳罡等致辞。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乡村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周海生,《尚书》学研究中心主任徐新强,《论语》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细成出席。

孟子研究院、市委党校、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联合举办“孟子思想、家风家教与政德修···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时代新征程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特别是孟子思想、母教文化在新时代干部政德涵养中的作用,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精神动力,6月2日,孟子研究院、中共邹城市委党校、邹城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联合举办“···

《张祥龙文集》研讨会暨张祥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会在中山大学举行

张祥龙先生是现代以来第一个充分认识到现代性的严重问题、进而对现代性进行了彻底反思的儒家学者,他由此而开启的思想方向根本不能放在现代新儒家的旧方案中去理解,而是意味着一个新的思想路标。张祥龙先生既开启了现象学的新可能、创造了现象学的新形态,又为如何追寻意义源头这一哲学本身的使命提供了新启发。

【专访】王杰:“天下观”为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卓越创造?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