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茹倩 王文俐】《中庸》的音乐审美理念及其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就包括音乐文化思想。中法元首会晤赏古琴名曲呈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好画面,诠释音乐文化的深刻喻意。《中庸》作为儒学经典,影响甚广,尤其是其“中和之美”“天人合一”“制礼作乐”的音乐···

【乔辉】演进中的礼图文献论说

礼乃六经之本,中国古代礼学中有着绵延不绝的礼图传统,所谓“礼图”即是对礼和礼学思想的图像表现。纳兰成德序聂氏《三礼图》云:“九经,礼居其三,其文繁,其制度古今殊,学者求其辞不得,必为图以象之,而其义始终显,即书以求之,不若索象于图之易也。”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三十七期开讲

2023年5月27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37期举行。本期由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传承普及部部长殷延禄老师老师担任主讲人,孔子研究院研究员魏衍华老师担任与谈人,孟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晓担任主持人···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三十六期开讲

2023年5月13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36期举行。本期由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宋立林老师担任主讲人,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传承普及部部长殷延禄老师担任与谈人,孟子研究院···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三十五期开讲

2023年4月23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35期举行。本期由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传承普及部部长殷延禄老师担任主讲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宋立林老师担任与谈人,孟子研究院···

【陈彧之】蒙以养正

我国自古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古人提出“蒙以养正,圣功也”的观点,倡导在一个人年幼时即培养其纯正的品质。古代教育儿童的“蒙书”洋洋大观,在使儿童识字、掌握读写技巧、获得文史常识的同时,也使其见贤思齐,涵养美德。

【何善蒙】君子文化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2014年6月13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的文章《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可以视为是新时代新君子问题探索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自此君子文化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

【陈建农】古“语”文体及其生成方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面世,先秦语体散文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重点,产出了诸如俞志慧《古“语”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种背景与资源》等丰硕的成果。2021年,夏德靠《古“语”文体述论》一书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梳理了先秦两汉以来文献典籍中出现的各种语类文体,对古“语”文体的产生及种类做了深入细致的阐述,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座谈会召开

5月21日下午,由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和济宁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座谈会在济宁市召开,国内文化领域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尼山,共谋文化“两创”实践路径,共商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大计。

诵读中华经典:在创新中传承 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常常有这样的时刻,让我们体会到传统文化之美。比如,遨游在历史经典的长河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领略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又似乎走进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婉约雅致。

第七届孟子思想研讨会暨首届孟学社团联席会议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5月13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孟子研究院、天津孟子文化促进会及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办,安徽省孟子思想研究会承办的“第七届孟子思想研讨会暨首届孟学社团联席会议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合肥成功举办。

【易舜】文萃天府 家风悠长

天府之国,山川壮丽,人文深厚。四川古代历史上诞生了许多文化名人、文化世家,他们或以经学立身,或以文学名世,或以史学传家,探寻他们的故事,我们能看到家学、家风、家训的深远影响。

【韩星】天下归仁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步伐加快,多元文明日益接近,人类社会面临着一场新的考验。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认为西方文明将与儒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发生冲突。但也有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不仅不是造成任何冲突的根源,相反为化解各种冲突提供了基本理念。避免文明冲突的基本途径是文明对话,可以通过阐发儒家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以···

王琦 著《宋代“四书”经筵讲义研究》出版暨后记

本书是迄今学界第一部有关“宋代四书经筵讲义研究”的专著,也是作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

【曾振宇】孔子仁学被忽略的理论面向

每一位思想家往往都会提出几个独创性概念。“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但在孔子仁学研究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言不尽意”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仅仅将孔子之“仁”界定为伦理学意义上的概念,忽略了孔子之“仁”其实也是一哲学概念,仁具有不可言说性;其二,深受子贡“子罕言性与天道”误导,对孔子之仁与人性内在关系缺乏深···

【谢炳军】殷周之际天人思想之新变

从传世文献和甲骨卜辞看,殷周之际,天人思想发生了三次新变,在中国宗教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转折意义。这个时期对天命转移因素的思考和王者受命的主题叙事,点燃了先秦道德思潮的导火线,将天命与王德合二为一、将敬天和保民视为天命所归的主因,是周人思考天人关系的重大发现。

【姜喜任】周敦颐《通书》的思想价值

周敦颐这个名字之所以会被大家记住,首先是因为他的名篇《爱莲说》。实际上,周敦颐不仅是《爱莲说》的作者,更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位居“北宋五子”之首,世称濂溪先生。《宋史·道学传》在述及两宋理学的发端时说:“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

【韩星】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在儒学历史上具有重要贡献。《春秋繁露·俞序》说“孔子明得失,见成败,疾时世之不仁,失王道之体”,指出孔子作《春秋》的主旨是批判当时社会缺乏仁爱。董仲舒认为,《春秋》以仁为本体,倡扬德治仁政,反对武力服人,“《春秋》之所恶者,不任德而任力,驱民而残贼之;其所···

【朱汉民】天下、天下为公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天下理念标榜一种王道精神,批判霸道政治手段。中国传统天下理念在中华文明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理念既不回避天下是由利益不同、文化差异的民族构成,但是又不将这一种利益、文化的差异固化,反是以不同族群能够和谐共处的仁义精神、王道精神,为天下寻求价值共识提供天道的依据。

【查洪德 王珏】如何评价元代《诗经》学

自清人皮锡瑞定性元明为“经学积衰时代”(《经学历史》),学术界一直公认元代是经学的衰落时期。在《诗经》学领域,则认为元代《诗》学“皆本《诗集传》,无多新说”(鲁洪生《诗经学概论》)“墨守朱子之诗”(马宗霍《中国经学史》),无成就可言。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元代《诗经》学,可能会得出大不相同的认识。因为正是在元代,朱熹《···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