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德国汉学家谢林德:《易经》如何影响西方世界?

17世纪开始,中国经典《易经》通过耶稣会传教士传入西方,此后被译成英、法、德、俄等语种在欧美发行,并受到西方哲学界、科学界等领域的广泛关注。

【魏衍华】《孟子》中的财富观

谈及战国时期的大儒孟子,人们很容易想到的是他的“性善”学说,想到的是他的“仁政”蓝图。无论是“性善”还是“仁政”,本质上说都是孟子欲从根本上解决战国时代的社会问题而服务的。所以,孟子的“仁政”学说是治国理政的学说,是孟子式的“王道之治”,是孟子心目中的“大同理想”,其中自然也就包含他所设计的经济制度,就会包含他的财富观。

东方朔 著《权威与秩序——荀子政治哲学研究》出版暨后记

据说尼采曾把诗人的歌唱比喻为母鸡下蛋后的啼叫,认为都是痛苦使然。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绝妙的比喻。母鸡下蛋是否痛苦我们不得而知,但“愤怒出诗人”却是我们常有的说法。在古代中国,不论是楚臣去境,汉妾辞宫,还是骨横朔野,魂逐飞蓬,皆是诗人反复咀嚼的素材,非长歌不能谴其怒,不能宣其情,故韩愈云“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

【吴钩】为什么妈祖信仰诞生于宋代莆田

我的家乡在海边,那里几乎每个乡里都有一座“天后宫”,供奉妈祖。小时候并不知晓这神祇跟那神祇到底有什么差异,也就不觉得妈祖跟其他神灵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陈晓霞】该不该设“中华母亲节”?

母爱是中外通用语言,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设有“母亲节”。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法大儒学讲坛第一百一十三讲,翟奎凤主讲杨简对孟子的肯定与批判

2023年4月30日晚,中国政法大学儒学讲坛第一百一十三讲通过腾讯会议如期进行。本次讲座的题目是《杨简对孟子的肯定与批判——兼谈杨简与陆九渊思想之不同》,主讲老师是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翟奎凤教授,主持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李春颖副教授。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二十二期讲录

2022年12月3日下午,由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洙泗书院、孟子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22期举行。本期由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孟子研究院文博馆员刘奎担任主讲人,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孔子研究院礼乐文明中心副秘书长房伟担任与谈人,山东大学儒学···

同济·敦和经学高端讲坛第一期,虞万里主讲汉魏石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3年5月8日晚,由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主办的“同济·敦和经学高端讲坛”第一讲在同济大学云通楼221会议室举行。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敦和讲席教授虞万里先生应邀作了题为“汉魏石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讲座。本场讲座由曾亦教授主持。

【杨衎 陈民镇】从清华简看阴阳家与儒家的交汇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五纪》《参不韦》,相继于2021年和2022年整理公布。这两篇长篇佚籍分别以“五纪”“五刑则”为中心描述天人秩序,内容彼此相关,都兼容了阴阳家、儒家等学派的思想,为我们了解战国至西汉阴阳家与儒家的两次交汇提供了重要线索。

【乔飞】朱熹“三纲”人伦观再探讨

朱熹以“理一分殊”理论阐明其“三纲”人伦,但其论述只有“天理”之“分殊”,缺乏“天理”之“理一”。人都是由“天”所生,有从“天”而来的尊贵属性,基于人的“天”性,人伦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应得到相对方的爱护和尊重,这本应是朱熹人伦关系的“理一”,但朱子未能在其人伦论述中阐明这一“天理”的重要维度,以至于人伦关系向单向、支配、绝对的方向···

【陈赟】共生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儒道传统的共生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论根脉,其中万物一体的思想、自然的理念则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突破西式现代化自然与精神二元、传统与现代断裂构型的关键。从世界历史视野来看,人类正在从西式现代化走向共生新时代或共生新秩序,中国式现代化因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耿芳朝】“以义制事”:先秦儒家知行论的价值取向

考察信和义的字源字义及用字法发现,信倾向为描述性的概念,约可归为“是”的范畴;义倾向为价值性的概念,约可归为“应当”的范畴。在对信和义的释义及相关理论阐释中,先秦儒家将二者内化为主体品质德性的同时,也视为政治理念和认知原则。

【姚近复】母亲节里话母亲

前几天是国际母亲节,又能看到大家转发各种祝福母亲的文案与作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变得隆重了起来,或许是“母亲”这个主题与我们传统的文化契合的过于紧密,以至于很少有人注意到国际母亲节其实是个“洋节”,更确切的说是美国母亲节(英国母亲节是公历3月10日)。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杨泽波】儒家生生伦理学何以为“生生”

在儒家学理中加入时间性和空间性,凸显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意义,是儒家生生伦理学特别着意的努力方向,也是它有别于其他研究的一个显著标志。经过这种改变,儒学思想范式很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张晚林】说学问

对学问一知半解的人,才会认为有所谓纯粹的学问,而与生命、性情、教养、德行和信仰无与,更美其名曰:客观、科学。而对学问有真切彻悟的人(就学问之根本精神而言,非就具体之学问系统而言,具体之学问系统,无人敢言彻悟),则一定认为,任何学问都有神性,是上帝的作品。由是,《礼记·孔子闲居》谓:“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

【张晚林】说觉解

《礼记·学记》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以上两语,均是在觉解而不是在知解之立场上言者。何谓觉解?“觉”者觉悟;“解”者不惟是了解、知解,更有松绑、解放、照亮、自由之意。故觉解即是自觉自解,以化解生命之牢结。

【张晚林】说悲情

就我而言,时常感到一种莫名之忧伤,无言之悲悯袭来。此忧伤此悲悯为无人知晓者,亦为我自己无法说清者。它不是生活之困顿,情感之挫折,亦不是事业之失意,学业之无成。它似乎是来自天边的,是洪荒苍茫中之“灵光”直透到我的生命,而给我以“灵根”与“慧眼”。

【张晚林】说敬畏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特有二耳:一曰能感动,二曰有敬畏。吾曾有专文说感动,兹当论敬畏。动物止有惧怕,惟人方显敬畏。而惧怕与敬畏之差别不可以道里计。何以言之?惧怕乃因物质力量巨大,危及自身之安全,故欲逃离之。

陈来 著《儒家思想与中国哲学》出版暨后记

本书所收,其中儒学的大部分是从我2017年以来所写的各类文章中选出来的,此前没有收入过我以往出版的书中。

屈子书院讲坛第31期开讲: 干春松谈儒家审美文化

5月7日下午,屈子书院讲坛第31期在汨罗屈子书院沅湘堂开讲。北京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干春松与线下线上47万多观众分享了《感动与教化:儒家审美文化》。讲座由凤凰网湖南频道全程直播,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屈子书院执行院长王琦担任嘉宾主持。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