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笑雨】夫孝,德之本也

“古人讲,‘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引用中国古语,深刻阐明了道德昌则政化明的道理,彰显了弘扬敬老孝亲美德对应对老龄···

【田鹏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程乐松】从哲学史出发的中国哲学

“述而不作”是孔子对自身思想实践的基本定位,背后既有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又体现了古代中国思想建构中的“普遍主义”特色。“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期许并不是一种保守主义,而是一个为持续的哲学思考奠定合法性的信念。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解中,会将“道”与“术”混淆起来,“道”的超然性和超越性建立在其始终不能被完全掌握的晦暗基础上···

【娄林】作为开端的《论语》与《论语》的开端

孔子一生的政治生活,大抵可以说是失意栖遑的。不过,孔子失意之后的“退”,却开启了另一个更加恒久的开端。在距离四十不惑不远的年纪上,孔子从齐国返回鲁国,开始“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晚年自卫反鲁,“退而修《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说苑》)。孔子以自己所修的典籍教授弟子,而《论语···

【徐梓】《中国科举通史》的“通史”特色

刘家和先生在《论通史》一文中,阐明了中西史学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中西方对于“通史”态度的迥然异趣。

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高端论坛暨《三礼学通史》专家评鉴会举行

2月6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三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高端论坛暨《三礼学通史》专家评鉴会”以线上方式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

“孟母大讲堂”公益活动成功举办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孟子研究院“孟母大讲堂”的平台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孟子研究院找准契机,在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时节,组织开展了以“读经典润童心”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许石林】放任无良自媒体营销号断章取义、哗众取宠,如你所愿?

“解决日本老龄化唯一的办法,‘是老年人集体切腹自尽’?耶鲁大学教授观点引爆舆论。据日本Agora网站2月13日援引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对于如何解决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耶鲁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成田悠辅在2021年12月的网络新闻节目ABEMA Prime中表示:‘最终还要靠老年人集体自杀、一起切腹。’他还称未来可能会强制执行安乐死,此番言···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二十八期开讲

慢是一种节奏,更是一种心态,它倡导亲近经典、敬畏经典,希望在对经典的亲近、敬畏中,抚慰心灵、纯洁心灵、高尚志向、高尚行为。

“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第二十七期开讲

慢是一种节奏,更是一种心态,它倡导亲近经典、敬畏经典,希望在对经典的亲近、敬畏中,抚慰心灵、纯洁心灵、高尚志向、高尚行为。

孟子研究院召开中华经典诵读及邹鲁礼乐“六进”活动座谈会

座谈会上,来存涛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经典中的思想内容,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探索文化内容与传播模式的融合,形成图文、短视频、沉浸传播等多维传播矩阵,借助“学孟子·行善举幸福进万家”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孟子研究院召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工作座谈会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曲阜讲话精神,2月14日,孟子研究院联合济宁市妇联召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工作座谈会。

【林光彬】中华文化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源头活水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学术资源尤其是经世济民、经国济世等富民富国思想,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底色。

山东大学儒学院杜泽逊教授《四库存目标注》荣获“宋云彬古籍整理奖”

2022年12月31日,第三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中华书局和腾讯会议举行。儒学院杜泽逊教授编撰的《四库存目标注》荣获该奖项。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先生为杜泽逊教授颁奖并宣读颁奖辞。杜泽逊教授线上领奖,并发表获奖感言。

【周海天】“经学现代化”的历史变革与新范式的可能性

对西方理论的误读性应用却贯穿了“经学现代化”之历程:“五四”时期的“实证主义”颠覆了经学的统治地位,并产生了至今依然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方面,经学被视为一种研究注疏的技艺科学;另一方面,经学被判定为政权证明自身合法性的文化伪装。

【曾海军】理学作为哲学的身份辨疑——与赵汀阳先生商榷

赵文本身也存在着“模仿复制”疑案,不免减损了质疑中国哲学身份的力量。在哲学主导之下的理学研究,正是各种思想派别或方法的演练场,虽不无启发,却往往失大于得。对哲学抱有的任何预期,都可能意味着从一开始就与经学或理学不在同一个频道上。若转换为理学何以为理学的问题,避免受任何哲学的预期形态干扰,才有可能摆脱身份的困扰。

【万百安】是间谍气球吗?

美国媒体的共识是中国间谍气球故意飞越美国,并在飞越大西洋的时候被打了下来。但是,我们对这种评估的信心有多大呢?

【迈克尔·罗斯】文科教育是精英主义?其实是实用主义

美国大学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但是,其最独特的元素之一就是实用主义的自由教育。这种形式的学习---无论你在学习什么---将习得具体技能(如读书识字和简单计算)与理解这些技能与如何应用在更广泛的背景联系起来。

【阿南德·加布拉卡什·瓦伊达】自杀伦理学

在《西西弗斯神话》中,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者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写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判定生活是否值得过等同于回答哲学的最根本问题。所有其他问题---无论是这个世界是否有三个维度,还是心灵是否有九个或者12个范畴,都是随后提出的问题。”

【马赫迪·拉尼】已知的不可知

古代怀疑论者使用怀疑作为探索世界的方式。后来的思想家们甚至破坏了这种可能性。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