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宇】冯友兰与国立河南大学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终生供职于高等院校,先后执教于五所大学,后来易名为国立河南大学的中州大学是他归国后任职的第一所大学。在纪念河南大学建校一百一十周年之际,冯友兰和这所大学的关系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其实,冯友兰在中州大学只有两年时间,虽然后来又去过两次,但都是借路顺便去的,并且时间很短。

【干春松】中国哲学的深度发掘者和当代思想的融会创新者 ——汤一介哲学思想及其贡···

1927年2月16日,汤一介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汤霖是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进士,父亲汤用彤是近现代中国哲学界融会中西并精通中文和梵文的学术大师之一,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47年,汤一介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正式开始哲学修习。

【马恩斯】西周封建册命典礼前后的程序

封建礼与册命礼是西周时代的重要礼制,是学者着力研究的学术问题。一次完整的封建或册命程序当是由酝酿、典礼和落实三个部分组成。目前,学者多集中于讨论封建与册命的朝廷典礼环节——时间、地点、仪节、人物、赏赐等,但较少关注朝廷典礼之前的酝酿与之后的落实环节。

【曾维刚】朱熹诗歌新论

朱熹(1130—1200)既是南宋的道学宗师,也是重要诗人,中兴诗坛大家尤袤在《朱逢年诗集序》中,称赞其“以道学倡其诗”。朱熹的诗在南宋广为传颂,如他写武夷佳景及抒发个人悠然情怀的《武夷棹歌》十首,和者尤多。晚宋时期,姚勉的《梅庄夫人墓志铭》记载梅庄夫人邹氏“尤爱诵文公先生武夷山十咏,宛转高下其声以歌之”。

第七届邹鲁文化城市座谈会在孟子故里邹城市召开

1月13日,第七届邹鲁文化城市座谈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孟子故里邹城市召开,来自福建、海南、湖北、浙江、贵州等地的邹鲁文化城市代表、专家学者通过线上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邹鲁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基因和当代价值。

【周苇风】“褐宽博”指什么人

《孟子·公孙丑上》说北宫黝之养勇,“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这里的褐宽博,赵岐注:“独夫被褐者。”焦循《孟子正义》:“褐宽博即是衣褐之匹夫。”焦循在解释“褐宽博”的时候,只解释了“褐”,没有解释“宽博”。

【查建国 陈炼】发掘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代的中国思想渊源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汲取了人类启蒙至今的思想精髓。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时重思百年中国思想发展史,在更深刻的层面展现其世界意义,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有裨益。

【儒家邮报】第381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74年暨孔子2574年〔耶稣2023年〕2月3日邮发

儒家网2022年度十大好书(思想学术类)揭晓

1俞荣根《礼法中国:重新认识中华法系》2倪培民《儒家功夫哲学论》3周炽成《荀子性朴论新探》4方朝晖《治道:概念·意义》5彭国翔《身心修炼:儒家传统的功夫论》6宋立林《孔门后学与儒学的早期诠释研究》7陈乔见《义的谱系:中国古代的正义与公共传统》8毛朝晖《唐文治与学堂经学的改革》9何益鑫《成性存存:孔门成德之学的演进》10陈···

【李景林】道与学——孟子圣道传承论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传道”之义,肇端自孔子,孟子据此提出了自己的圣道传承论。此圣道传承,包括“道”“学”两面的统一。在传道的谱系中,“闻而知之”的圣人,以内在性的倾听独知天道,凸显了“道”的超越性意义;“见而知之”的贤人,将圣人得自于天的创作落实为制度典常,凸显了“道”的实践品格。此“道”既有理性人文义的开显,亦保有个体证会独知的超越性意···

【杨国荣】中国哲学中的心、性、情

从内在的结构看,心、情、性融合于心,所谓“心统性情”,便侧重于三者的内在关联;就心、情、性本身的起源与衍化而言,其变迁又关乎性命之学。“天命之谓性”以天之所命的形上形式规定了意识的内在可能,那么,兼含必然与偶然的“命”,则构成了成性或成心(意识和精神形态的发展)工夫展开的多样条件。以“命”为根据和条件的工夫过程,最终···

【孙海燕】明明直照吾家路——思想史上的《近思录》系列之五

从人性发展看,孔子的“成圣”之道,展现为一个由生理、情感、理性,再到觉性的自然流程,道德理性(非觉性)又是此流程中的关键之关键。这里所谓的“道德理性”,主要指理性层面的伦理需求,是依靠“仁义”的力量“修己以安人”。该理性的特色,在于其有着浓重的情感因素,它统摄了情与理、利与义、仁与礼、仁与智等人性侧面,构成了一复杂的···

【邢曙光】康有为“三世”宪法理论的建构逻辑

康有为将宪法演进置于《春秋》公羊学“大一统”理论框架中,依“元-天-君-民”关系而建构。他认为,天道由“元”的生发而确立,仁爱万物而非一僵硬教条。人性兼有善恶两面,须由以宪法为首要内容的善法良制不断加以提升完善。此宪法制度之主体,以君民关系为核心内容。

【段重阳】儒学哲学化的历史阶段及其限度

当儒学想要承担起中国文明之重建的任务时,首先需要思考的是这样的文明试图通过现实的政治社会秩序塑造的是何种人性,这也是传统儒家对“教化”的重视。对近二百年的近代中国之考察也需要深入到这样的层面才能够将儒学置于文明的根基,并以此明确现实的任务,而非某种现实的利益需要。

【陈明】《原道》第44辑编后记(附内容摘要)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远不干。《原道》产生于北京的风云际会,最终回归千年学府接续道南正脉,总感觉冥冥中若有定数。那就默会心领,轻吟祝愿吧: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刘青衢】论年味

首先做到物质丰富,其次做到礼乐周备,最后做到心体灵明。有此三条,也许年味不会太淡薄,人生也不会毫无滋味吧!

【孙汉生】朱子家风家训与“福”文化

朱子家风家训正是为人提供一个可以践行的理学思想的范式和准则,让人在追求可能的中庸之境过程中体会幸福。

【周鲁】从张之洞的宪政理念看中西政治的殊途同归

在当代中国朝野上下热议宪政问题的时候,我们有必要阅读经典的文本,回到传统的语境,明确一些基本的概念,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文化积淀与现实状况,同时积极地借鉴和吸收晚清士绅即已清醒意识到的“西政之善”,尽可能摆脱“数典忘祖”、“食洋不化”与“邯郸学步”的思想误区,才有可能把当代中国的政···

【何青翰】工夫与教化——论朱子“学之大小”思想结构的形成与特点

与“学之大小”的思想结构相应,朱子在工夫上先后将“大学”“小学”分判为“格物”与“主敬”;与此同时,朱子编撰《小学》,注释、序定《大学》,重塑了以“小学”“大学”为基础的教化体系:以“礼乐射御书数”入“小学”,以“大人之学”阐释“大学”,强调了人皆可以“学为圣人”的平等性,又构建了高下有分的德性秩序。

【田旭东】“经学家”张西堂先生

《张西堂全集》共收了20多部著作,洋洋370多万字,涉及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经学与诸子百家之学,充分显示了张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力与先生多年来为学术研究呕心沥血的学术精神,每一部都是博大精深的学术巨著。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