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嘉励】从朱熹与吕祖谦丧葬观看“江南无族葬”辨

20世纪中叶以来,浙江及其附近地区清理的两宋墓葬,尤其是南宋墓葬,数目众多。但是,宋墓的系统整理和综合性研究并不为学术界所重视。《读墓——南宋的墓葬与礼俗》是一部较为系统介绍考古发掘的南宋墓葬的学术论著。澎湃新闻经授权选刊《“江南无族葬”辨》一文。该文从风水、朱熹与吕祖谦丧葬观的差异来辨析古人说的“江南无族葬”,揭示···

【赵连稳】古代书院:传续中华文明智慧

中国古代士大夫把“立德、立功、立言”视为“三不朽”,将其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而处于“木茂泉洁”“背陵面壑”、揽山川之胜中的书院就是实现这个理想的重要舞台。我国的古代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并移植到朝鲜、日本和南洋等地,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古代书院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对今···

【张晚林 杨黎】郭店楚简《五行》篇之心论与天人贯通的弘教模型之确立

郭店楚简《五行》篇是作为弘教者的七十子后学的作品,其弘教之着力点在对心之功能的开发上,首次提出了儒学史较为成熟的心论,其大义有三:其一,心之主宰及其无限性;其二,慎独与动力之开辟;其三,圣与天道之谛听及其冥契。这三步开发工作,初步确立天人贯通之弘教模型,且为子思与孟子进一步完成天道与性命相贯通的弘教基型作了先···

【惠江南 乔芳】当代《论语》诠释及其研究探骊

考察当代《论语》注本,重视文字训诂的汉学系统著作以杨伯峻《论语译注》和高尚举《论语误解勘正》为代表,重视义理阐发的宋学系统著作以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和南怀瑾《论语别裁》为代表。此外,同济大学刘强教授的《论语新识》因全新的诠释特点与诠释思想成为近几年来《论语》诠释的典范,对《论语》后学研修进学极···

【蒋波】孤竹国的遗产

中国文明的早期发生,正如考古学家苏秉琦所说,呈现出“满天星斗”的多元状态。部分区域经过连续性发展,陆续向国家形态迈进,遂有后来的夏商周,以及一个个方国。在众多方国中,孤竹国是颇具特色的一个,它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批精美文物,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王元黎】水陆攻战纹铜鉴

水陆攻战纹铜鉴,1935年在河南汲县(今河南卫辉市)山彪镇战国墓地1号大墓中发掘出土,共一对。其中一件通高30.1厘米,口径54.5厘米,底径29.1厘米。另一件大小、形制、纹饰基本相同。鉴为大口曲壁,口沿外折,平沿方唇,折肩斜腹,平底圈足。器壁上铸有4只对称的铺首衔环耳,兽面立雕,环扁圆,上饰斜角云雷纹。器身颈和腹上有紫色金···

【儒家邮报】第380期

《儒家邮报》系公益性非赢利的电子出版物,编辑人员亦系义工,刊登、转载任何作品皆不提供稿费及其它版权数据,著作权、出版权事宜完全归作者自行处理。投稿邮箱:rujiayoubao@126.com;订阅《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至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订阅”;退订《儒家邮报》请发一封空白电邮到:rujiayoubao@126.com,标题为“退订”。

【傅锡洪】朱子的“心即理”及其与阳明的异同

朱子认为的条件有三:理是心的本质,理必然要发用出来以及心不受私欲遮蔽。只是他经常将心与理对言,仅仅视理为形而上,而又认为现实中人的心往往不能合于理,才让人容易忽视他“心即理”的观点或误解其内涵。尽管在内涵上有一致的理解,我们却也不能忽视他们之间的重要分歧。

【游森】从德性身体到伦理秩序——由儒家工夫论开启公共伦理生活

公共伦理生活始终需要人的具身性现象在其中勾连、表达,但是如果没有心体层向身体的跃迁便无法实现在他人一侧的感发效应,从而个体自身还是隐匿在主体与客体分裂的二元中。程朱所提供的显仁之法——“公而以人体之则为仁”,从“人体之”的具身的道德实践理解,充分显示了由工夫所构建的身体现象的统一性,及以之奠立公共化的可能。

【朱雷】公羊经权义

公羊学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国与君为一体,君权能够全权代表政权,臣子效忠于君主即等同于效忠于国家;但在特殊情况下,当君权与政权发生冲突而分离时,臣子即当行权,即转而尽忠于国家与国民而不再效忠于君主个人。公羊经权说的实质涵义概括说来就是“国君以国为体”,社稷为重,“国重君轻”。

【刘开军】衣钵相授:刘咸炘与弟子们的学术养成

刘咸炘为弟子们规划选题,批点习作,指示治学法门,弟子也从师说中汲取论学旨趣。刘咸炘与弟子间的授受源流清晰可辨,为认识一百年前尚友书塾内旧式师弟子间的日常学术传承提供了鲜活的材料。罗体基、熊光周、李泽仁、王树梁诸弟子得刘咸炘之衣钵,以“风”“势”论史,上至政风、士风,下至民风、土风皆有发微,足见刘咸炘的“察势观风”已···

【黄玉顺】由善而美:中国美学意识的萌芽——汉字“美”的字源学考察

美学意识并不是审美意识,而是对审美的反思。因此,中国美学意识的诞生的标志是“美”这个词语的出现。汉字“美”的本义是“羊大为美”,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最初是对食物的一种价值评判。而“美与善同意”则揭示了中国美学意识与中国伦理学意识的同源,因为“善”的本义是“膳”,意味着中国伦理学意识最初也是对食物的一种评价评判。这就铸定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专题理论论坛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林雅华、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研究员谢茂松担任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祝东力,中国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周瑾,艺术学研究所所长李修建,《艺术学研究》主编孙晓霞,研究生院副研究员申坤参与对话。

儒家治道与人类文明国际论坛第二场成功举办

2022年10月29日,由中国实学研究会、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主办的“儒家治道与人类文明国际论坛(第二场)秩序与等级——《正序论》新书研讨”,在线上成功举办。

【李卓】“吕—朱乡约”与儒家公共伦理的新开展——一种儒家社群主义的视角

“吕—朱乡约”以儒学价值建构道德规范,以教化的努力将儒家的伦理价值推广贯彻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促进儒学的教泽流行。其儒家社群主义理想以道德宣讲、互助相恤、伦理操练、公德培育等方式加以实践,突破了以往儒家伦理的家族局限,开辟了社群伦理的公共空间,发展出儒家伦理的公德形态,有重要的史鉴意义。

【李书磊】重建学术神圣性

西方学者有僧侣血缘,中国学者有士大夫血统,这种血缘和血统都指向学术的神圣性。所谓神圣性,就是一种无限和绝对的追求。张载所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上承孔孟的情怀,千百年间一直是定义学术生涯的豪迈之词,它对历代学者确实有巨大的精神引导力量。

《文学黑手党:犹太人、出版业和战后美国文学》简评

作者渴望多样化,让出版社招募更多的黑人、土著和有色人种(BIPOC)员工。美国当今最大的出版社宣称已经将这政策作为其优先选择了。不过,在出版业各方面的员工构成的变化和非犹太人的增加不大可能复兴美国文学,如果这些人仍然坚持政治正确的话。

【乔纳森·麦特森】为什么要自己独立思考?

虽然有理由独自思考,但热爱真理要求你在独立思考时保持思想谦逊,认识到自己理解的局限性。只要你维持思想谦逊,独立思考就能带来思想回报,同时不损害你对真理的热爱。

【约翰‧麦克纳尼】人的潜能与脆弱:保罗‧利科生平和思想中的给予和接受

利科为我们描述了人的潜能,也描述了人的弱点和脆弱性。他曾经写了有关心理分析师朋友的简短回顾,题目是“痛苦不是疼痛”(La souffrance n’est pas la douleur ),概要介绍了痛苦如何到达我们人身上“在我们潜能的整个巨大潜能中”,也就是说我们的“存在威力”和我们的“行动威力”。

【海伦娜·德·布雷斯】分析哲学的慰藉

处理如何应对人生的大问题是哲学使命的组成部分。我一直在为学生和我自己回答这些问题,只不过是以隐蔽的方式进行的。当你最终承认你在接受心理治疗,但你去看病的那个心理治疗师或许不是最合适的人时,你做什么?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