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湄】正统、道统与华夷之辨——论南宋的“中国”认同及其历史意义

南宋“中国”认同的建构有三个相关的思想脉络,一是正统论,一是道统论,一是华夷之辨。当我们把正统论、道统论与华夷之辨放在一起看,就会发现,南宋“中国”认同并非现代的国族意识,而是给出了一套继承汉朝“大一统”而有所变化的“中国”原理,为新的“大一统”准备了思想条件。

【朱勇】中华法系的形成与特征 ——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稿

中华法系以其鲜明的特色与合理的内涵,在古代中国维护国家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维系民族团结、助力文化繁荣方面,展示其独到的功能。而中华法系在思想理论层面所展示的中华法律精神,则在中国古代、近代、当代社会秩序构建、社会关系调整方面,始终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傅锡洪】王阳明中晚年工夫论的转折与连续

在龙场至平藩阶段,阳明工夫论的焦点乃是克服支离,使工夫具有切要性。他认为,格物工夫唯有以诚意为统领来实施,才能避免支离之弊,真正克服私欲对心之本体的遮蔽,从而实现成圣的终极目标。1520年致良知宗旨的提出,将本体问题凸显出来。本体工夫成为阳明在工夫问题上关注的焦点,由此阳明工夫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马文增】《春秋》“襄公三十年”释义

《春秋》“襄公三十年”讲了六件事,以“五德”作为评价是非的标准,整体上描述了“襄公三十年”这一年天下人的道德状况。

【科斯提卡·布拉达坦】学界骗局屡屡得逞说明了什么?

学界骗局是深刻的后现代事件:它发生在语言之内,也在语言之内耗尽。它依靠奚落和讽刺,没有显示出对“认识论特权地位”的任何尊重。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在搞“破坏”和“越界”

【萨缪尔‧胡克斯】维特根斯坦简评

但是,《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的晦涩难解的言论作为集体声明到底什么意思,其实并没有共识,即使个别的晦涩言论可能有内在连贯性。最激进的证据是如下事实,当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为《逻辑哲学论》的英文版写序言时,维特根斯坦怒火中烧,宣称罗素根本就不理解他的这本书,但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地位是没有人能否认的。

【丹尼斯·撒姆】对苏格拉底的使用和滥用

我们将由此获得重要的教训:在得出有关古代的、复杂的作者的结论时,尤其是那些我们没有任何直接的、权威的消息来源时,如言论都是别人写下来的人物如苏格拉底时,我们必须非常小心。

【李林杰】儒家的责任命题:三重话语

长期以来儒学背负“专制学说”之恶名,在西学的话语优势下长期处于守势。本文以话语命题的三重内涵作为诠释范式,以中西之间的价值命题“视差”,提出与西学“权利命题”相对应的“责任命题”,并在话语命题的三重内涵中诠释此命题之整全性、失真性以及所蕴含遭逢当下范式转换之机遇。

【刘依平】论熊十力的早期经历与思想转折——以新发现文献为中心

新发现的熊十力五篇佚文及相关史料表明,辛亥革命以前,熊十力曾使用“熊叔恒”“熊定中”之名参与晚清革命活动。流亡江西德安、湖北黄冈期间,曾化名“周定中”,暗寓鼎定中原之意。辛亥革命以后,熊十力曾参与湖北革命实录馆的义务编修工作,发起了“政治研究会”等民间政治团体。

首届荀子性朴论研讨会邀请启事

荀子是战国末年总结中国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见识全面,思想锐利,堪谓先秦巅峰。但西汉末刘向团队所传《荀子》一书其性论专篇独见的“性恶”命题,直接导致了千年的“(荀子)大本已失”、“不须理会(荀卿)”,王先谦1891年《荀子集解》亦指出:“昔唐韩愈氏以荀子书为大醇小疵,逮宋攻者益众,推其由以言性恶故。余谓性恶之说,非荀子本···

荒木见悟 著《阳明学的位相》出版

阳明学不仅在明中后期的思想界掀起了巨浪,而且对后世的学术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志文 著《阳明学十讲》出版

“阳明整个人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个‘异类’”,自小不受绳墨约束,不喜“儒家四平八稳的那套”,喜兵法韬略,有经略四方之志,后又对道教、佛教感兴趣。然真正“折节”做起正统儒家学问来,冲突、波折不断,困顿、挫折接连,好奇和怀疑促使他不断思考,最终构筑起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阳明学。

杨鹏 著《解读<大学>》出版

《大学》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与《论语》《孟子》《中庸》并称为“四书”,位居“四书”之首。是古代贵族子弟的启蒙书。宋元时期进入科举考试,对中国人的精神形成巨大影响至今。宋代朱熹认为,应先读《大学》,次读《论语》。

“2022年太湖论学——儒学与文明互鉴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湖州举行

研讨会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与华东师范大学主办,湖州学院·复旦哲院“湖学·江南儒学研究院”协办,华东师范大学文明互鉴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州学院等二十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线上线下汇聚一堂,展开研讨。

【周志文】典型在昔 古人未远

2016年的春天,台湾文化总会的秘书长杨渡先生跟我谈起,他想在交卸之前的任内完成一件文化事业的“壮举”:邀请台湾几位有声望的学者,每人讲十次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或事件。演讲由教育电台播出,播出后的讲稿由文化总会出版成书,所以学者跟文化总会所签的合约,包括广播播出与出版图书两种。

【景海峰】全面阐释董仲舒政治哲学的最新力作 ——王博《究天人与通古今:董仲舒政···

汉代儒学,复杂已极,其面貌绝不像现代哲学史所展现得那样简单。仅就西汉一朝而言:秦火之后,诸子复苏,儒学与子学之关系又处在新的博弈之中;儒经残缺,传衍断片,如何收拾遗存、重续前缘,线索极为复杂;老儒口耳相传的授经路线向文字记述的大规模转移,导致了文本形态的根本变化和解释学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面对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龙涌霖】“一贯”与“力行”——孔子“一以贯之”说新解

孔子“一以贯之”的“一”指什么,历来解释各异,但很少看到此说是在“厄于陈蔡”的情境中提出的。据此把握“一贯”的语境,可知“一”并非某一个贯穿孔子思想体系的概念,而是指君子行道能始终如一。

【李林杰】七月留记

暮色采桑客,何田莲藕淳。东边泊晚去,回首三篙横。故梦焉能就,新猷安作闻。扁舟一叶子,随浪岂由人?

【李林杰】暑期札记

望月中元夜,寒鸦绕木飞。风来催去客,星逝心安归。又绿春风柳,难红二度梅。不期能普度,但愿有慈悲。

【专访】印尼学者维罗妮卡:儒家思想为何能促进中国-东盟合作?

今年是东盟成立55周年,也是中国和东盟正式开启对话进程第31个年头。印尼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部主任维罗妮卡(Veronika Saraswati)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认为,中国-东盟合作成果体现了儒家思想观点,并且可以用这些观点继续促进双方合作。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