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胜】新见文献视野下的“文王演《周易》”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周文王是易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中坚人物。“文王演《周易》”是否确有其事,以及推演易学的具体内容,向来是学界辩难的焦点所在。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丛书发布

6月21日,“中华文明突出特性阐释”丛书新书首发式暨专家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经理、总编辑芮宏,中宣部出版局原局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出席会议并致辞。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王旭斌主持发布会。

朱溢 著《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出版

朱溢《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由其博士论文《唐宋吉礼变迁研究》修订而成。书稿从吉礼制度的内在结构出发,分四个部分来探讨唐宋吉礼之变迁。第一部分讨论唐至北宋时期的大祀、中祀和小祀制度;第二部分探讨郊祀礼仪;第三部分聚焦太庙祭祀;第四部分的重点是释奠礼仪。

【许石林】天大的错误 ——为管仲造像使其左衽

今人为古圣先贤造像,错谬未能尽免。

【木铎一声行天下】把孔子重新迎回孔庙和中国

某青壮年时既好为议论,又颇作倡议,盖古道热肠、侠肝义胆,以为非激扬文字、耸动天下不足以济世也,遂有国人慎过耶诞节、孔诞日为教师节、电影孔子涉嫌侮圣、保护孔庙、反对平坟、八八日为父亲节等系列建言——效果不著而矣!

经学会议纪要(一):第二届《春秋》学学术会议开幕式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认为人文学院的发展虽然经历过一定的反复和坎坷,但是教授们做传统文化研究的决心是十分坚定的,在当今社会十分难得,吕校长向他们表示敬意。对于未来,吕校长表示将会更加坚定地支持传统文化的研究。

【许超杰】义疏与正义:唐初义疏学视域下的杨士勛《谷梁疏》研究

《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甯集解,唐杨士勛疏,宋邢昺等奉诏订正,令太学传授。《谷梁》主于说经,多得精义。魏晋以来,尹更始、唐固等说者共若干家,甯据经诘传,较之何休之注《公羊》,不啻数倍过之。士勛此书颇能疏通范氏之旨。

【陈霞】汉代尊孔崇儒下的儒学与社会

随着孔子、儒学在汉代地位的提升,以及汉统治者尊孔崇儒的重视,汉代社会尊孔之风也逐渐兴盛。从曲阜汉代碑刻来看,在鲁地,无论是以鲁相为代表的官僚阶层,还是以孔子后裔为代表的孔氏家族,甚至是鲁地的平民百姓,都自觉地给予孔子应有的尊重,并自觉继承孔子学术,发扬儒学,对孔子思想、儒家观念在社会中的传播与推广做出了重要贡···

弘扬伏羲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二〇二四(甲辰)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将于六月···

“羲皇故里”天水,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6月21日(夏至日),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4(甲辰)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将在天水市举行。天水伏羲广场将奏响黄钟大吕,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目光将聚焦天水,共同祭祀中华人···

【董文】鹤鸣九皋、有鸣仓庚、鸢飞戾天……看《诗经》里的飞鸟翔集

《诗经》中有很多关于鸟的描述,提及的鸟名达三十多种。古人对鸟类观察细致,了解各种鸟的生活习性,并联想到人类世界的各种现象,有感而发,写下了多首与鸟相关的诗篇。

【萧放】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认知天地社会人生的重要表达与生动实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与民族精神特性;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生动地传递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滋养着中国人的根与魂,是维系与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

【阮忠】苏轼的“仁统”与韩愈的“道统”

苏轼的“仁统”是效韩愈的“道统”提出来的。韩愈的“道统”是老话题,但少有人说苏轼的“仁统”。

【董婧宸】夏至

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一般在公历六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交节。在二十四节气中,夏至是最早被先民观测和记录下来的节气之一。

【蒋成峰】《千字文》:传习千年的识字书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篇旧时儿童都能背诵的《千字文》,作者为南朝梁代的周兴嗣。据传,梁武帝为了教皇子们学习汉字、书法,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了1000个零散的汉字,让周兴嗣将其编成一篇完整的诗文。

【魏栋】战国竹简推进“夏商周释地”

20世纪以来,“地不爱宝”(大地不吝啬它的宝藏),出土文献大量涌现,70年代以后更是进入出土文献大发现时代。出土文献主要指地下出土的带有文字信息的文物资料,甲骨文、金文、简牍是其大宗,还有玺印、封泥、陶文等杂项类。其中的地理信息,给“夏商周(包含西周、东周)释地”工作不断注入新动能。而战国竹简因其出土数量不断攀升、文···

“跨界”视野下的中国经典 ——“跨界协商与比较视域下的中国经典”国际学术论坛暨沪港···

2024年5月18日至19日,“跨界协商与比较视域下的中国经典”国际学术论坛暨沪港青年学者研讨会在香港城市大学举办,此次会议由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主办,是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建系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的“第一站”,并得到沪港大学联盟赞助。

【徐大明】文王之德与天下意义

文王之德和文王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在诸多经典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中都有体现;文王之德主要有敬老、克己、勤政、尊贤、亲民、礼让、中道、帅型祖考之德等;文王之德是不王而王的典范、德行天下的典范、开放发展的典范、把中国事办好的典范、修身为本的典范、“三不朽”的典范,对于中国融入天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多方面文化价值。

【黄燕强】“原儒”视域下的“中国哲学史”探源 ——熊十力晚年思想定论

“儒”和“儒学”的溯源问题,关系到如何界定中国文化思想的本源及其宗脉。熊十力《原儒》一书在探寻儒学的本源时,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等时代问题的省思。熊十力的“原儒”既以儒学为正统,又尝试融通儒学(经学)与诸子学,从而建构一种具备现代性的新学统,由此开出科学、民主、平等等价值观念。

【贺晏然】清代儒家先贤奉祀型家族的生成与扩张

明清时期儒家先贤奉祀逐渐得到中央朝廷的重视,陆续设置五经博士和奉祀生承担先贤奉祀职责。此前主要集中于山东的先贤奉祀,随着清初奉祀生的大量增置而扩展到山东以外的区域。以江南为代表的这类家族呈现出与以衍圣公府为核心的山东有差的奉祀结构,也造成了背靠衍圣公府的奉祀族裔和地方族支之间多元的竞合关系。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