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险峰】诗经在河间

河间市文化局原局长田国福编著的《诗经在河间》一书,于2008年12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翔实记述了2000年至2008年河间《诗经》文化领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概括汇总了历代先贤歌咏毛苌及毛公书院、君子馆(砖)等有关《诗经》文化的史料,真实反映了河间市委、市政府在弘扬《诗经》文化方面的重大决策,以及河间文化工作者所付出···

【润农】从《毛诗韵订》到《<诗经>诵读指要》 ——《诗经》研究的一个重大学术收获

最近,沧州师范学院齐越传媒学院院长张海燕主编的《〈诗经〉诵读指要》由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语文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沧州《诗经》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学术收获。这项研究填补了当代《诗经》诵读研究的空白,不仅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喜可贺。

【胡江荣】叶适《石洞书院记》的教育境界与精神传承

石洞书院始建于公元1148年,由汾阳王郭子仪第十七世孙郭钦止创建于浙江东阳,曾汇聚朱熹、吕祖谦、叶适、魏了翁、陈亮、陆游等理学大家讲学论道,是濂洛之学、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等学术流派交融荟萃之地,是南宋的学术枢纽和思想熔炉。

【张岱年】事件:朱张之辩、朱陈之辩、湛王之辩、罗王之辩、王何之辩

南宋时朱熹与张栻关于太极及仁、已发未发、察识与涵养等问题的讨论与争辩。(1)关于太极问题。

鹿博 著《晚明清初儒学转型研究》出版暨序言

本书指出晚明清初的儒学经历了“泛阳明学”由漫衍到解体的过程,以阳明学人士的流动、晚明清初阳明学与朱子学的诠释路径、阳明心学境界诉求的衍化、主体性思维的转向等为议题,从哲学及历史的维度,揭示了晚明清初儒学转型的细部因素及具体实现过程。

秦际明 著《论语广义》出版暨导论

本书是对《论语》文本的拓展性诠释著作。《论语》以其深刻的思想较为全面的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极为广泛的影响。

中国诗经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预邀函

中国诗经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明清之际新经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明清之际新经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任儒举】乡愁绵绵:台湾著名文化学者皮介行府河寻根记

纵观皮介行先生短短一生,他有着宽阔的家国情怀,他热爱自己的祖国,更热爱灿烂不朽的中华文化。他生前常说:祖国统一,民族复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肩负的使命,祖国是什么?祖国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生于斯长于斯安身立命于斯的精神家园……

【李若晖 钟章铭】帝籍周道——清华简《系年》第一章对中国古典政治的根本判断

厉王被放逐是这些矛盾的集中爆发,共伯和摄位则是对这些矛盾的弱解决。但是传统“王者”观念最终牢不可破,宣王抛弃“帝籍”,以唯一之“王者”居“王位”掌“王权”——西周王朝的最终破灭,标志着中华文明史上的人文性政治理念从此与政治实践脱离,成为思想者的永恒梦想。

《皮(介行)忠毅先生文集》目录暨蒋庆序

皮先生辞世,祥东君赴其寝、抚其孤、哭其灵、发其讣、治其丧、主其祭、谋其葬。夫子所谓朋友死,无所归,于我殡之义,祥东君亲践之矣。葬罢,儒林议其谥,曰:“忠毅”。此百年来儒家首行谥礼,驳乱反正,其义大矣哉!谥罢,祥东君复编其集,今日《皮忠毅公文集》之裒辑付梓,又祥东君之力也。皮先生在天之灵,亦可以告慰矣。

【王麗平】打开就不愿合上——读《蒋盘山先生学行年谱(初稿)》所感

读蒋先生著作,不能不知蒋先生其人。梅复夏老师所编《蒋盘山先生学行年谱》就是蒋先生的人物传,更像是儒家文化的编年史,其用心编著,让人读来,似亲临蒋先生的生活,看着他长大,看着他走进儒家思想,先生的悲天悯人之情,不是发于纸上,而是撞击着我们的灵魂。不可不读,不能不读,要潜心读之啊!

《十三经注疏》校订本专家论证会

2025年4月11日下午,由中华书局、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办的“《十三经注疏》校订本专家论证会”在北京大学中文系156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中华书局、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论证,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刘玉才主···

【张新国】教育改革创新与构建宋明理学研究新生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与绵延不断的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同样在教育。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源于持续性的改革,而教育改革的本质是在成就什么样的人和如何成就人的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塑造进程。

【龙涌霖】中国古代哲人的两个行动面向

在一种常见的中国哲学史叙述范式中,研究者的关注重点更多在经典文本本身,而不在创制经典的人;更多在经典中与哲学有关的大观念,而不在经典记载的各种各样看似与哲学无关的具体行事。

【蒋孝军】从春秋、战国之异看《大学》德性政治的建构

春秋至战国的500余年是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春秋更热衷于礼、乐、赋诗,而战国则更注重思想创造与建构,这种差异也造就了春秋与战国文献的不同特征。作为典型的战国晚期思想作品,《大学》通过对“身—家—国—天下”的同心推衍,建立了一个德性共同体的话语体系,并且在唐宋以后的解释流变中展现出了深刻的塑造力和影响力。

【张清江】重探礼乐文明的精神根基

礼乐文明研究在当代学术视野中呈现出多元化的阐释路径,比如考古学对礼乐器物的发掘与场景复原、历史文献学对礼乐文本的考订、制度史和社会学视角对礼乐制度及其功能的分析,以及从经学等视角对礼学精神的再研究等,可以说在不同维度的讨论上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深入挖掘关学的现代价值

4月12日,“《关学文丛》第一辑出版发行暨第二辑编撰启动座谈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

何俊 主编 张天杰、申绪璐 等著《<孝经>与<四书>:宋明儒学的意涵新辟》出版

该书从历史的维度,结合多重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来看经典诠释与思想学术关系,以马一浮“群经统类”所列经学著作为主要探讨对象,以《四书》学史的梳理为核心,附论晚明的《孝经》学的经典作者,从而阐明宋明儒学完型与延异的内在规律,见证宋明儒学具体的演化过程。

【郭潇】感应之理与感通之道——以程朱对咸卦的诠释为中心

程朱通过对咸卦的诠释,并且基于对本性的理解,分别从“感应之理”(天道)与“感通之道”(人事)两个层面讨论感应问题,将感应视为万物本性由此引发而得以实现的过程,同时,感应的必然性来自本性实现其自身的要求;将感通理解为朝向超越性的开放,并以此为基础使得万物各正性命。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