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彭永捷、何乏笔等学者较早提出汉语哲学如何可能的问题。近年来,“汉语哲学”已成为哲学界的热词之一。自2024年8月以来,光明日报哲学版发起关于汉语哲学的学术争鸣。孙向晨、傅永军、庞学铨、吴根友、韩水法、王俊相继发文,“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研讨汉语哲学何所是、何所为。此番争鸣,诸家对于其中关涉的“汉语···
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是中华文明?“文明”属于己身文明的概念体系,所以要从自己的文献传统中追溯其本义。我归纳为三条:中华文明第一重视道德,第二是知识,第三是礼仪,这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三要”。对文明社会而言,道德是成人之本,知识是立身之本,礼仪是治世之本,从而形成中华文明的“三要三本”。
生态兴则文明兴。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繁衍不绝的基因密码之一。
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文中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中国古典学有着自己独特性,已有学者对中国古典学的学术分科、研究本体、研究范围等进行了探析,提出了若干观点,扩展了古典学的研究范围,初步建立起中国古典学的知识体系。但因这一轮古典学的兴起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学科化的背景中,中国古典学还正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从多个维度对中国古典学研究进行探析是有益的,本文从···
思想的追求,是古典学赖以生存的土壤;学术的规范,是古典学得以发展的保障。二者的对立统一,乃是古今中西任何时代古典学得以繁荣的辩证精神,即实事求是的精神。它使古典学成为活泼而非教条、创新而非陈腐、高贵而非狭隘的现代学问。古典学研究的基础,是学习古典语言、研读古典经籍、追想古典制度。
通行的接受现代西方“纯文学”观念的古代散文学,局限于“文学”体系中,就散文学论散文学。而古代文章学(研究相对于韵文的所有广义的文章),或认为仅仅属于“集部”之学,或将其理解为纯粹的写作学或辞章学或技法学,皆是狭隘的。
荀子的礼法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礼法思想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系统性构建了独特的思想体系,既坚守儒家的人文关怀,又兼具法家的现实主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
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生命力,是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中国古代学者对此议题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并留下了众多成功的实践案例,其中泰州学派尤为值得关注。泰州学派借助其创新性的哲学批判与经学转化,成功激活了传统儒学的生命力,使得这一新形态的儒学价值观念,深入寻常百姓之心,并外化于行,进而推动了明代中后期的···
中国经典在世界古典之林中以极强的延续性著称,这一延续性与中国古典传统不断更新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而经书作为中国古典的核心,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上至少存在着经目扩充、文本新解与经书重编三条经典更新的路径。
中国美学是一个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体系,不仅有偏于内敛的阴柔之美,也有充满进取精神的阳刚之美。《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阳”的一个重要代表是雄浑。作为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二十四诗品》第一篇就是雄浑,与此相关的还有豪放、劲健、飘逸、流动等。雄浑诗品展示了中国美学典型的阳刚之美。
中国的民族历史,是一个在自我文化关照下有序演变的过程。先秦诸子的典籍是中国文化和美学思想的渊源,中国绘画的发展与先秦美学一脉相承。在先秦诸子中对中国绘画传统影响深远的主要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佛经哲学为代表的释家。《周易》《诗经》《楚辞》等也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
“洵美”,来自《诗经》。
先秦时期,有不少具备“讽诵”本领的“记忆达人”。
4月12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陕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联合主办的“《关学文丛》第一辑出版发行暨第二辑编撰启动座谈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
西汉经师各本师说,师说大多为战国诸子、秦代博士之说,在一定程度上仍南辕北辙,互相抵牾。逮鲁壁古文经本出,古文经师依据古文形体,求解不同于今文师说的经义。许慎撰《说文》,摆脱战国以来纷繁不经的怪异之说,紧扣六书分析字形,探求本义,希冀获得孔子六艺原意。缘此可知:我国的训诂萌发于殷商晚期,起源于西周的《诗》《书》···
11月23日上午,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经学研究所主办,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文化与传播学院、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协办的首届江南经学论坛“文献·制度·阐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开幕。
中国古代经学是一个信仰、思想、知识、文献、政教的综合体,它渊源于上古时代的封建礼乐制度,其中的卜筮、歌诗、礼仪与历史档案,经过不断地选择、阐释,由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学派加以总结、编纂、传授,在汉代被确立为统一郡县制国家的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以及东亚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笔者曾撰文指出:《礼记·儒行》记载孔子“少居鲁、长居宋”为真实履历,孔子“居宋”地点,是其先祖宋国孔氏的世袭封地栗邑,即今豫东夏邑县。与此相左的记载或误或伪,均不可信(《孔子“居宋”新说》,2020年5月2日《光明日报·国学》版)。本文探讨其“居宋”的时间和重要意义。
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薛侯许之,乃长滕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