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羊先师、汉代大儒的董仲舒发明《春秋》经义,承先秦儒家之“正名”,提出“深察名号”的主张。本书立足对《春秋繁露》等董仲舒传世文献的比较对勘,考论《深察名号》篇之真伪与文本面貌。经由对《深察名号》篇的文本细读,探赜董仲舒顺天、应人以真物的名学理论,及其以正名为方法、以心性为内在基础、以教化为最终目的的文本脉络。
本书为中国古代文论综合研究著作。“探故”与“察今”,前者主要指通过考察原始语境,探究中国古代文论观念的含义、理路、前提、限度诸问题;后者主要指对当代研究者诠释能力的剖析、省思,二者的互动构成本书的研究框架。
提起书院,你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什么?是古木参天、绿树掩映、泉涧盘绕、青砖灰瓦的风景名胜,还是“濂洛关闽”“周程朱张”的学派林立与学术争鸣?近日,湖南大学出版社携手以朱汉民、邓洪波领衔的岳麓书院专家团队共同编撰的《中国书院通史》出版,助你轻松了解中国古代书院的前世今生。
7月22日,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2024年“经典与解释”暑期讲习班在贵阳孔学堂开班。来自全国范围内15所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专注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等领域的硕博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参加。
“初临曲阜这座古老而庄严的城市,我仿佛穿越时空的长廊,这里的每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沉浸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这不仅仅是一场文化体验之旅,更是一次与先贤孔子的心灵对话。”来自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的许嘉芸7月8日对记者说。
儒家文化怎样“出海”,一直是儒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作为中国的近邻,韩国与中国渊源颇深,其文化发展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礼俗文化尤其明显。近日,在山东曲阜举办的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曰美就儒学对韩国礼俗文化的影响议题,接受了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离这次重走朱子之路的活动已经过去了六天。在家里时间真的是过得很快,每天早上差不多在八点起床,与在重走朱子之路最晚起床的五点都差了三个小时。
十天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这十天有欢乐,有痛苦,有难过,酸甜苦辣,包含一切。
今日一早先来段古道,提神醒脑。
本书关注转型时代的思想世界,着重探讨近代的“经子关系”命题,并围绕“原儒”和“回归原典”两大主题而展开,通过比较康有为、章太炎、熊十力等对儒家的探源及其创构的新经书系统,由此呈现近代经学与子学之间的交往互动,据此阐述康、章、熊等对经子之学在现代转型的沉思,进而观照中国哲学及其学科的建构是如何回应“中国向何处去”“中国···
《国学的演变》,由当代知名哲学家、曾任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助手、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先生主笔,把国学里的大智慧及文化脉络向你娓娓道来。
我们看古装影视作品,往往会觉得以前的君主金口玉言,口出为敕,口含天宪,是吧?皇帝如果心血来潮,或者想办某一件事,就会喝一声:“传——拟旨!”然后口授一道圣旨。圣旨写出来,马上就是效力至高无上的法律,谁敢有异议,就是“抗旨”的大罪。假如你相信这是真的,那你就被狗血电视剧带进阴沟里了。
藏之名山,寿之金石,是古人希冀记载圣言与事迹的文字世世相传以致永恒的信念。然七朝石经镌刻之初衷却并非如此单纯:熹平石经之刊,是爲统一各家经师歧出文本;正始石经之鎸,则因今文经衰落而古文经已成爲官学;开成石经之立,是朝廷希望消除日益纷乱的别字俗体以归于字形纯正而形成一个便于科举的标凖经文;广政石经之刻,意在补充···
孟夏之末,我们坐在安化梅城镇的文庙泮池边,浓稠的绿意从四周裹过来。大树的枝叶严丝合缝地挡住天光,长势蓬勃的青苔为地砖围出毛绒样的边。泮池,一汪浅绿色的半月形的水潭,倒映着草木之影。几尾橘红的鲤鱼在影中游动,间或发出极轻微的“嚯”的跃水声。
张岳崧(1773—1842年),字子俊,琼州府定安县高林里(今海南省定安县永丰乡高林村)人。幼时聪慧好读书,七八岁时,与孩童游钓,书不释手,常常“旁及史传诸书”“述古人事娓娓动听”。嘉庆九年(1804年)31岁的张岳崧广东乡试中举,5年后殿试一甲探花及第,传胪唱名时,嘉庆皇帝特谕“何地无才”。
黄道周,(1585年—1646),祖籍福建漳州,字幼玄,号石斋,世人尊称石斋先生,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作品以楷书和行书最为出众,均呈现遒媚的特点。
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孟学史的论文结集,采取历史—思想史进路,对代表性人物(如荀子、司马迁、扬雄、王阳明、戴震)、代表性作品(如《汉书· 古今人表》《牟子理惑论》《千字文》)、代表性事件(如《孟子》传记博士问题、李觏疑孟公案、《孟子节文》事件)进行了翔实考察,对孟子与先秦诸子、孟子与文史哲、孟子与道佛···
宋人有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你的描述,生动形象,让人如身临其境,见其丑谬。孺子可教!
北宋周敦颐(1017—1073年)的《爱莲说》自南宋后为历代学人所推崇,明清以来更是成为童蒙皆诵的经典之作。而《爱莲说》在周子生前并不为人所知,其经典化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有着以石刻凝定文本、以评议确定价值、以选本扩大传播等多方面因素的助推,其背后更是隐藏着道统观念下,传统学界对“文以载道”观的基本认同与对儒家主流文···
汉代厚葬风气日炽,“起冢茔,立碑颂”(《后汉书·崔骃列传》)以彰孝道的思想和行为,推动着墓碑刻文的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