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端午 明德馨香 ——彝伦书院甲辰端午雅集活动圆满举办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虞万里】经典的集解、集说和长编 ——由《礼记注疏长编》引起的思考

王锷教授主编的《礼记注疏长编》已经出版了《曲礼》《檀弓》和《王制》三种,初步估计,《长编》全部出齐,约有60册左右。承他先后都第一时间寄赠,使我得以较早拜读学习。有感于当今传统文化研究的热度,经学尤其是礼学的专著和论文更是层出不穷,故《长编》的编纂和出版,引起我对当前礼学乃至经学研究和教学的一些思考。

【龙大轩 史良】传承文化基因 营造良好家风

开展家风故事接力宣讲,以“最美家风”浸润千家万户;开设儿童心理健康家长直播课,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指导;举办运动健身等交友联谊活动,让文明健康婚育新风更加深入人心……在今年的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期间,全国妇联协同各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聚焦传承好家风、涵养好家教、建设好家庭,积极营造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

【张铮】政治学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杜羽】让传统典籍润泽当代生活

日前,武汉大学宣布成立《民藏》编纂与研究中心。据媒体报道,《民藏》将收集、整理历代与民本思想有关的文献史料,体量或达亿字。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到《复兴文库》,从丰富多彩的地方文献到蔚为大观的专题文献,近年来,各类大型典籍项目纷纷实施,众多文献得到系统整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陈金龙】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文化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要求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一重要讲话指明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在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刘海霞】坚持以“两个结合”破解“古今中西之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张重岗】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历史演进与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以生为本,以和为贵,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在价值取向、历史演变、文明观念的不同层面体现出包容性的特质。这一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壮大注入了绵延不绝的动力和活力。

【王帆】走进浏阳文华书院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这里开启

浏阳,是革命老区湘鄂赣苏区中心区域,闻名全国的将军县,堪称湘东一个极富人文底蕴和传奇色彩的地方。

【刘金】怀德书院:中国书院文化东渐的缩影

书院,生长于中国,传播至东亚,影响在世界。作为古人读书、讲学、做学问的特有场域,书院最早现于唐朝,发展于宋代。

周淑萍 著《元明孟学研究》出版

《元明孟学研究》是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孟学史研究”结题成果之一(编号:11ZD056;项目结项等级:良好),是2022年陕西师范大学优秀著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著《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 》出版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文明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规律性特征,是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内涵。我们可以说,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就是中华之道,“五个突出特性”就是中华之道的具体内涵。中华之道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之道,是中国所以为中国的原理性揭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凝聚的道理总结,也是中华民族···

朱子文化微课 · 朱子学的传衍与变迁

庆元年间,一场党禁让朱子及其门人被打成“伪学”“逆党”,整个道学学派都遭到严重的打压和迫害。庆元党禁结束之后,统治者对于朱子及朱子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宋宁宗在嘉定二年下诏赐朱子谥号曰“文”。之后宋理宗又下诏追赠朱子为太师,封信国公,并以其从祀孔庙,从而在官方层面确认了程朱理学的儒学正统地位。而这离不开以魏了翁、真德···

【任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陈淳,字安卿,学者称北溪先生,漳州龙溪人,曾两度问学于朱子。

【张小平】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创新理论成果,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体用贯通,有力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和坚定文化支撑。

【党圣元】传统文艺思想与中华文脉传承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艺思想研究指明了理论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文艺工作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艺思想研究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原则。

【王鹏程】《包拯家训》中的廉洁文化理念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人称“包公”“包青天”。他自幼以孝闻名乡里,在地方上,曾做过知县、知州、知府;在中央,曾任监察御史、知谏院、三司使等,“强志尽瘁,夙夜匪懈”,最后在枢密副使职位上去世。

【孔祥安】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 ——《中国传统忠德变迁史研究》评介

“忠”是中国传统伦理范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德目,在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变迁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随着秦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忠”成为忠君的代名词,遭受近代以来人们的强烈批判。尽管一些专家学者对“忠”做了研究与解读,但仍存在许多误解与成见。

【孙广辉】昆山徐氏“一门三鼎甲”的家世

捧起书本即是名门,放下书本便是平民。自隋唐以来,入仕为官已经不是世家大族的专利,社会普通民众可以通过家风传承、家学积累和科举考试完成阶层的跨越,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

【李长之】孔子与屈原

孔子与屈原在中国的影响太大了,许多人被他们之中之一的精神所导引着。但是在这里,却有一件大可对照的事看出来了,这就是:受了孔子的精神的感发的,是使许多绝顶聪明的人都光芒一敛,愿意作常人,孟轲是这样的人,朱熹也是这样的人!反之,受了屈原的精神的影响的,却使许多人把灵魂中不安定的成分搅醒了,愿意作超人,贾谊是一个例,···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