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春秋》记录了两件事。一是“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这是《春秋》的第一条特殊天象记录。鲁隐公三年春天,二月己巳,鲁国观测到日食。
冬季,《春秋》记载了四件事。先说第一件事“冬,十月,伯姬归于纪。”
秋天,《春秋》有两条记录。一是“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秋季,八月庚辰日,鲁隐公在唐地跟戎人会面,双方举行了正式结盟仪式。唐,在今天的山东省鱼台县一带。唐的正东不远,是费伯擅自修筑的郎,西南处不远是费伯的封地费,正北是春季鲁隐公和戎人会面的潜。唐和潜相比,离鲁国统治核心区域更远一些,则应该离戎人更近,意味···
春季,《春秋》只有一条记录,“春,公会戎于潜。”春季,鲁隐公跟戎人在潜会晤。戎,是当时的少数民族,因为主要活动范围在中原诸侯国的西边,故又称西戎,据说其以犬为图腾,所以也被称为犬戎——我感觉如果按西戎、东夷、南蛮、北狄的称谓推测,西戎其实应该是对整个西边少数民族的统称,西戎内部应该也还有不同的部落族群乃至国家。东···
冬季,《春秋》记录了两件事。一是“冬,十有二月,祭伯来。”有,通又,十有二月,就是十月再过两个月,即十二月。祭伯,是对祭国国君的称呼,犹如前面的“郑伯”。祭国的封地在今天的郑州祭城,始封祖是周公第八子伯翔。杜预认为这位祭伯同时还是周王室的卿士——跟郑武公和郑庄公一样,都既是诸侯又是周王室卿士。祭国在鲁隐公元年,郑国···
这条记录虽省略了主语,但还是很容易推测出主语就是“我”——即鲁国人。宋人,即宋国人。宋国在前面简单讲述过,是殷商后裔,国都商丘(今天的河南商丘)。按《汉书·地理志》说法,“宋地,房、心之分野也。
天王,是对周王的尊称。此处的天王,就是周平王。使,即派出使者。宰咺,是对这位使者的称呼。“咺”是名,官职为“宰”。归,通“馈”,是赠送的意思。惠公,前面说了是鲁国的上一任国君、鲁隐公的爸爸鲁惠公。但仲子是谁,出现了争议,这个后面再细说。赗,是葬礼时用来陪葬助祭的车马等物品。《春秋》这条记录意思说,鲁隐公元年秋天,七···
这是《春秋》记载的第一次重大政变——不过发生地不是鲁国而是郑国。
这是鲁隐公有记载的第一次重大外事活动。不过三传在引述《春秋》原经时,细节上略有差异。一是与鲁隐公会面的这位诸侯,《左传》和《榖梁传》都是“邾仪父”,而《公羊传》则是“邾娄仪父”——所有提到邾国的地方,《公羊传》都是邾娄。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细节上偶尔会有差异,类似例子后面还会看到。
在正式讨论《春秋》和三传前,有一点需要提前说明:并不是《春秋》所有记录,三传都有对应解读,有些记录《春秋》有而三传都未关注,这种情况称之为有经无传。三传有些记录则是对《春秋》没有记录的事情做的补充,这种情况称为有传无经。
[春秋]元年春,王正月。
传统认为春秋时代的诸侯和诸侯国,存在“公、侯、伯、子、男”五种等级之分,且《春秋》里的称谓和排序也基本遵循这样的原则——当然,这个观点现在也越来越多人提出质疑。但我后面谈到的一些看法,前提基础都是假设这个观点成立。所以先简单说一下五等爵位制,再讨论一下五等爵位制前提下,《春秋》人物称谓和排序问题——相关问题很多学者···
《春秋》仅两万多字,但对其进行阐释解读的著作却非常之多。《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典型代表。若再考虑到后人对三传的进一步解读,则相关内容就非常广泛,涉及知识面也非常博大。我第一遍开始读《春秋》和三传时,还试着对照《史记》《国语》《诗经》《论语》等来读,但发现仅参考《史记》和《国语》,工作量就···
织之纵丝谓之经。即经的本义,是织布的时候的纵线。见过老式织布机的人会很容易理解这个,织布的时候,先要确定好经线,然后以经线为依托,再横着穿插线——这个叫纬线——最后才能织成布匹。所以有“经正而纬成”的说法,这就是经线纬线的最早由来。
这是我将之前的读书笔记做了初步校对以后,重新开始连载。不出意外的话,大概要连载一年多。这一版跟前面那一版相比,主要是修订了第一遍一些明显的错误,也校对修订了一些错别字。
在这个如严冬般的春天,《国语研究史》终于要出版了。犹记二十年前,一篇课程论文让我走近《国语》这部先秦典籍时的新奇感。
2024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和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衡水市对外文化和教育对外开放,切实加强同世界优质教育和经贸资源合作交流,深化衡水学院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合作交流,我校派以校长王永芹为团长的衡水学院教育文化代表团一行4人,于2024年6月11-2···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标识之一。《孝经》全面继承和阐发了孔子、曾子、孟子等先贤的孝道思想,贯穿着“孝”是“诸德之本”的立场,弘扬儒学“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重视家庭伦理与道德规范,长期以来被尊为“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儒家经典,构筑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石,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举足轻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剖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的历史根基,高度凝练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在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断经历着···
儒家的学说,以“教化”为根本。传统上“儒”和“师”常常联系在一起,故有“师儒”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