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史研究所主办的“经典与法学——第一届比较法律文明工作坊”在中国政法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清华大学、法国蔚蓝海岸大学、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西泠印社等高校和机构的23位专家学者相聚法大,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
昔伊尹、霍光权以立功,犹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终此?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可不慎哉!
回家这几天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一直在反刍这一路上所学到的知识。在不断反刍的过程当中,我一遍又一遍更新了自己的认知和体会,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教育是有滞后性的。
十四天的徒步,让我不断反刍家庭、老师、朋友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2024年6月24日上午9:30,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会协办的学术讲座——“井里井外:一种道德空间的叙事”顺利举办。作为“辅仁中国哲学”系列讲座之一,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海军老师担任主讲人,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许家星老师担任主持人。讲座···
理学与心学是宋明理学当中的两种重要分系,学界通常认为朱子集理学之大成,而阳明集心学之大成。
2024年6月14日下午四时,“标识性概念”系列讲座第十讲“文质”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锡昌堂103讲学厅举行,本期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吴飞教授主讲,中山大学哲学系丁耘教授主持。
儒家的本体宇宙观和基督教的本体神学存在天壤之别。无论从基督教教义看,还是从儒学义理看,儒学都无法转化为基督教,也不能将基督教儒学化为神学,更谈不上儒家基督徒或基督教儒者。从本体诠释学的角度看,二者不存在“视界融合”,因为二者的本体性是完全对立的:一重永恒,一重变化;一重超越,一重内在。
当代儒家学者成中英先生于2024年7月2日上午11时28分,在美国逝世,享年八十九岁。作为海内外儒家哲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成中英先生毕生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中国哲学,弘扬中国思想文化,促进中西哲学的深入交流。曾荣获中华之光年度人物人物奖,第三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海外影响力奖。成中英先生心系祖国,关心时务,曾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精神家园,为我们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提供了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更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动力。
在历史上,是朱熹第一次提出周敦颐传道于二程兄弟,不仅二程兄弟是道统谱系中的传道者,周敦颐也具有同样的地位,此即“周程授受”命题的由来。问题在于,二程反复强调其对“圣人不传之学”的再发现是来自于“遗经”,而不是师徒授受关系,程颢就自称:“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主办的“破解道学千年公案:重探周程授受之争”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近30位专家学者参会。
近日,“新时代‘四新’学科建设与大学书院制”研讨会暨中国大学书院交流共同体第二次院长联席会议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召开。围绕“新时代‘四新’学科建设与大学书院制”这一主题,15所高校书院的师生代表分享经验、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多位高校书院院长在接受岳麓书院师生采访团队专访时表示,以书院制教育改革推动新时代“四新”学科建设大有···
2024年6月16日,河北大学哲学系讲师刘斌、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张逸轩、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贝承熙应春秋公羊读书会之邀,围绕宗法、律历、《公》《穀》异同等问题展开座谈。本次座谈会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高瑞杰副教授主持,部分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此次讲座。
1966年元月五日,82岁的熊十力在“提笔记不起字的笔画”的状态下,仍写了一篇《自述》短文,再次提到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称:“余平生受先父之教,勤治儒学及孔子易学。”
王锷教授主编的《礼记注疏长编》已经出版了《曲礼》《檀弓》和《王制》三种,初步估计,《长编》全部出齐,约有60册左右。
最近,本人关于阳明学的两部小书(《敬道心筌:王阳明的教化哲学》和《王阳明的书籍世界》)由孔学堂书局纳入《阳明文库·学术专著系列》出版。前者从社会思想的角度讨论阳明的教化哲学,责编为张基强先生;后者从书籍史的角度讨论阳明学的文化记忆,责编为陈真先生。这两部小书,和我的博士研究课题有关,是我从事阳明学研究和古籍保···
《返本开新》是郭齐勇教授的学术自传。从幼年时的成长、父母的养育、家庭的温馨、求学的经历,到下乡做知青、进厂当工人,如何在艰苦的岁月里坚持读书;从31岁时考入武汉大学,萧先生等师长如何倾囊相授,到以熊十力哲学的研究及文化学的思考,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以及他们师生如何患难与共,相互扶持,度过艰难的岁月,书中都有真···
学界对吕祖谦的历史哲学颇有研究,但未曾详论人心在天道、历史之间的沟通作用,作者将吕祖谦哲学命名为“心史”哲学,聚焦心的面向,还原了吕祖谦哲学的“史-心-天”基础结构。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成立之初,当年的中国代表张彭春就曾借用儒家文化发声,促使儒家的仁的理念被写入了《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以史料为基础,配以儒学义理解读,能从第一条中抽绎出文化相容人权观。二者由此具有共同的历史来源和儒学底蕴,背后的理论依据则是具体问题导向论和解题策略择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