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新儒学与后新儒学:当代儒学发展的省察与反思”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

12月2-3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儒学、新儒学与后新儒学:当代儒学发展的省察与反思”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济南召开。

【唐进波】儒家宋明理学与九江关系渊源

“宋明理学”简称“理学”,也称“道学”或“宋学”,是精准化的儒家哲学;以传统道德伦理为核心,吸收了佛道精华,是时代下儒释道的共同产物。九江是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第二故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亲手兴办的白鹿洞书院成为理学重地,延续了中国三千年的传统文脉,并影响至今……

【范梦】孝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底色

《论语·学而》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乃儒家学说思想核心,而孝悌为其本,是中国文化之起点与基石。

【朱有邻】荀子心中的大儒是什么样子?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随着战国儒学的发展,出现不同类型的儒者。在众多儒者类别当中,荀子最推崇的是大儒,这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之一。荀子认为周公和孔子是大儒典范,他们内圣外王、知行合一,有着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

【刘晓艺】《先正读书诀》里的“读书之法”

中国古代的读书法类著作,依据文体,大致可归为四种。一是读书故事类,如明人陈继儒的《读书十六观》,收古人读书掌故、佳话,旨在倡明读书之趣,然某些篇章荒古要渺,所辑缺乏系统;继之者颇不乏,仅明代就有屠本畯的《演读书十六观》、吴恺的《读书十六观补》、吴应箕的《读书止观录》等。

第十四届孔子文化节在深圳隆重举行

2023年12月3日上午,由全国新儒商团体联席会议秘书处指导、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和三和国际集团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孔子文化节、十五届祭孔大典在深圳东湖公园隆重举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术座谈会”成功召开

11月29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西南交通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术座谈会”在成都举行。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如何应对现代化全球化挑战?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关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更关乎中国未来的前途命运,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与文化的转型和重构过程。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续刊》学术研讨会召开

本书主编、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王承略教授、刘心明教授,本书学术顾问、台湾成功大学原文学院院长张高评教授,本书责任编辑、清华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马庆洲编审,分别介绍了本书编纂和出版情况。

中国式现代化与儒家文化国际传播座谈会召开

12月6日,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社)副主任李五洲一行到访孔子研究院,就如何深入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背后的文化密码,更好地推动儒家文化国际传播进行专题调研座谈。

【吴钩】宋朝禁止民间私藏刀具吗?

在网上看到有人问:“宋代七次颁布禁止私人藏有武器的法律(不知这次数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地域范围从京师扩展到全国,武器种类从兵器扩展到了老百姓生活日用的刀具,那么《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里面的人,怎么还敢拿着各种兵器到处跑?”对这个问题,敷衍的回答是:武侠小说都是虚构的,认真你就输了。

【冯哲】读书人的生命典范 ——钱穆先生和新亚书院精神

四海孔子书院正在筹备申办的台湾历史文化博物馆融藏品收藏、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于一体,内设《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台湾历史文化展览》的基本陈列包括《港台新儒家》主题。

【郭沂】从《论语》类文献看孔子思想及其演变

自宋人首开疑古之风以来,研究孔子的著作虽不可胜数,但所引据的材料多半没有超出《论语》一书。人们对其他古籍中所保存的大量有关孔子的记载,或讳莫如深,或斥为赝品。更有甚者,最近有人提出《论语》到汉代才结集成书,其真实性也值得怀疑(朱维铮:《论语结集脞说》,载《孔子研究》1986年创刊号)。

【吳笑非】魯屬徐州

(《駁五經異義》:“昔者楚昭王曰:‘不穀雖不徳,河非所獲罪。’言境内所不及,則不祭也。魯則徐州地,《禹貢》:‘海、岱及淮,惟徐州。’以昭王之言,魯之境界亦不及河,則所望者海也,岱也,淮也,是之謂三望。”

湖南大学·台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讨周”在岳麓书院举办

湘台文化交流活动——湖南大学·台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讨周”近日圆满落幕。本次教育交流活动内容丰富,载体多样,包括开幕式、师生学术论坛(一天六组)、主题演讲(两天两场)、主题讨论、历史文化移动课堂(四天四场)、闭幕式等。

【王志阳】论朱子礼图思维的特征

礼图是朱子十分重视的一种礼学解析工具。在朱子的礼图思维中,解决实际问题是其根本的归宿,主要体现于以礼图来解决社会礼仪、礼学教育、现实政治三方面问题。规范化是朱子礼图思维的根本原则,主要表现于礼图作品由政府颁布施行原则与经学化制作原则。

【单虹泽】“明觉”与“生生”:程颢仁学的自然之维

“自然”是理解与阐释程颢仁学的重要观念。程颢仁学的理论基础是“生之谓性”与“天理自然”。性与天理皆为自然之存在,程颢以性之自然与天理之自然阐发仁之自然,将仁视为合人道与天道为一的自然本体,同时也将“识仁”作为体仁的自然工夫。

【陈赟】精神突破、生存真理与中国思想的超越性问题

在中国思想中,超越性并非指向以心灵体验作为位点敞开去身体化、去社会化、去宇宙化的作为终极根据的绝对者,而是走向历史过程中文化宇宙的绵延,道体通过体道经验而被纳入历史文化世界,参与超越性根据就是参与历史文化宇宙的赓续。

“方以智学术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学术研讨会综述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的文化巨人,他的学术博大精深、贯通古今,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并驾齐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革故鼎新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次会议聚焦于方以智学术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必将成为方以智研究的里程碑。

【顾宏义】释“为与士大夫治天下”

通过详细引证比勘诸史料,可知文彦博语远绍孟子“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语,而自汉宣帝言“与我共此(治天下)者,其惟二千石乎”以来,“共治天下”说为包括宋朝的历代君臣所普遍接受,只是文彦博代之以“士大夫”而已。故文彦博所说之“治天下”及其他宋人所云之“共天下”“同治天下”,大抵皆为“共治天下”之意。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