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筱龙】汉学的三大学脉

吴派和皖派,这是自近代以来刘师培、章太炎等人对汉学学派的划分,后来又有扬派和浙派。但当时人并不这么分。

【李朝正】巴蜀《易》学源流考述

《易》学是巴蜀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据历史记载,蜀人读《易》、授《易》、解《易》特别用心、用力。

【朱清】考亭书院: 朱子理学集大成之地

南北宋之交,权贵腐败,儒学式微。

端溪史话:夏日夜游,题诗得绿亭,广东学政翁方纲何以厚爱这所书院?

“学政”,全称“提督学政”,亦称“督学使者”,俗称“学台”。学政掌一省之学校、士风、文风之政令。

【杨儒宾】体用相待的本体论——道体论儒者的选择

道体论者的体用论却非如此,他们的形上—形下的结构不是套套逻辑的恒真式构造,而是形上—形下互涵,形上既是完美自足的,但同时也要自行创化的。落在道器论上讲,即是道器相涵的形上学,道的内涵有待器来补足;器的内涵,其本质也是流动的,它是“流形”,它需要作为本体的道的支撑。

【程宇松】王门如何观生死?——从王塘南的生死观来看

塘南以全生全归作为超越生死的目标,以心体与性体作为超越生死的根据,以下学上达作为超越生死的方法。从根本上来看,塘南的思路是在本体上回归不生不灭的心体与性体,从而在境界上超越现实的生死。由此,塘南从儒家的立场回应了如何超克生死的问题。这对于我们理解阳明后学乃至宋明理学的生死观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参照。

【陈嘉许】《周易》有先天八卦图吗?

翻开一本解《易》的书,往往会看到这样一些内容:河图、洛书、太极图、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64卦方圆图……似乎这些都属于《周易》的基础知识,不知不足以为《易》。

【姚海涛】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思之有得——郭沫若的荀子研究平议

郭沫若荀子研究散落于其20世纪30、40年代的多篇作品之中,涉荀研究持续时间长,对荀子保持了一以贯之的较高关注度,产出成果丰硕,属民国荀子研究的精湛之作,极富思想史研究特色。

【姚海涛】逻辑曲解与思想误读:叶适对荀子批判之平议

叶适的批判具有逻辑曲解与思想误读的鲜明特点,在当时及后世,非但对于阐扬荀学无功,反而融入了贬抑、解构荀子的“反荀”思潮,产生了极大的思想流弊。

【王钧林 王法强】成人、齐家与化俗:家礼教化功能探析

家是儒家开展人伦教化的核心场域,家礼则是维系家庭或家族和谐稳定的伦理观念与仪礼规范的综合体。伴随着家形态的发展演变,家礼也经历从无到有、逐渐完备,并由贵族而普及平民百姓,成为指导人们日常居家生活的各种礼仪规范以及冠、婚、丧、祭四大人生礼仪。

“荀子性朴论章句学研讨会”学术综述

2023年4月7—9日,第二届琅琊论坛荀韩主题“荀子‘性朴’论章句学研讨会”在青岛灵山湾畔举行。本次会议由青岛黄海学院承办,华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青岛黄海学院、孟子研究院、兰陵县政协等联合主办,清华大学教授廖名春、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林桂榛为本次会议总召集人。

【林桂榛 王雨】汉字“美”源流综考与中国美学基本体系辨略

“美”字的源起表明古人的美观念起源于视觉形象及视觉心情,并非是起源从“大羊”或“羊大”的味觉义。“美”字初指人形象好而令感官喜悦,但今作价值概念早已超越对视听价值的指称,佳好者尤感官感觉好者皆可语称为“美”。美学的基本内容或基本体系主要在美的概念(语文)、美感机制(心理)、美治机制(工艺)、美的学说(史论)四方面,一切···

〔宋〕黄士毅编,徐时仪、杨艳汇校《朱子语类汇校(修订本)》出版暨新版说明

九州大学图书馆藏有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共九函,四十二册,一百四十卷。徽州本保留了许多黎靖德编《朱子语类》所没有的内容。徽州本上承《池录》,下启黎编,在语录到语类的形成过程中处于关键的地位。

谷继明 著《参赞化育——惠栋易学考古中的大道微言》出版暨引言

本书以清代乾嘉吴派学术的代表惠栋之易学研究为主题。惠氏家族三代传《易》,惠栋可谓是清代汉学派《周易》研究第一人。全书从惠栋家学渊源讲起,说明他如何通过“师法”的方法论,从理学传统转进至自己的“一家之学”,树立起汉学旗帜。

李震 著《观物:邵雍哲学研究》出版

邵雍是北宋理学建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易学家,其思想具有高度的独创性。然而,与同为北宋五子的周敦颐、张载、二程四子相比,邵雍的哲学因其异质性和复杂性,而鲜有深入的综括研究。《观物》一书旨在完成这个颇具难度的课题。全书视野开阔、考辨扎实、分析细密,对邵雍的生平、著作与哲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是邵雍研究的最新成果,···

何俊 主编《知宋·宋代之儒学》出版暨引言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两宋时期尤其如此。我们这一套“知宋”丛书,旨在为有一定文史基础并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两宋历史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学习的门径。

李山 著《诗经论丛》出版暨序言

本书辑录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李山老师在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的关于《诗经》的研究成果,是李山老师多年以来《诗经》研究的心血凝结。书中对《诗经》中一些诗篇的著作年代、篇章创制以及所体现的农事观念、所演绎的社会变迁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析读,在《诗经》研究中又蕴含着历史的思索,力求为读者展现《诗经》研究中一些值得重点···

关长龙 著《礼学文献八讲》出版

《礼学文献八讲》超越了传统礼学研究的单一径路,吸纳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成果,对礼、礼学及礼学文献进行了创新性的体系构建和理论阐释。全书立足于“礼以成人”的基本功能,各讲细致入微地讨论和总结

【魏志远】明代日用类书对民间伦理的传播

日用类书起源于南宋末年,兴盛于明清时期,是由民间书坊刊刻的记载民众日常生活实用知识的通俗读物,具有日用百科全书性质。为便于教化民众,历代日用类书编纂者会选取通俗易懂的民间伦理编入其中,并根据内容将之分别归入《劝谕门》《训童门》《四礼门》《养生门》等类目。明中后期以来,新刊刻的日用类书多以“便民”“便览”等字眼为标···

屈子书院讲坛第36期开讲: 万俊人谈“第二个结合”的哲学理解

11月18日上午,屈子书院讲坛第36期在汨罗市会议中心一楼求索厅开讲。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俊人先生与线下线上48万多观众分享了《“第二个结合”的哲学理解》。讲座由凤凰网湖南频道全程直播,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屈子书院执行院长王琦担任嘉宾主持。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