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彦】《孝经》与“大一统”古今阐发

“经学”的学问不像儒学的其他学问, 如文学、史学、考据、训诂等等,或可以被一定的学术化,尤其是近代以来新儒家哲学化的思辨之学;也不大同于纯粹的心性之学(更多的是修身工夫,而非概念和文字的堆砌)。做“经学”的核心与关键是要能应用到当下,上到宇宙政治、人类命运,下到个体家庭,所在社会组织和行业当中。都是大有可为的治学广阔···

国庆贺卡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儒家经典《尚书》。中国古代圣贤将民众视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敬天爱人”是民本思想的核心。“民惟邦本”确立了儒家的立国原则:“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而“政得其民”,君主的治理权需要获得人民的授权与认可。君民以义合,君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同意,若人民不同意,则君不过是独夫民贼。

2024孔子文化节开幕,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曲阜、衢州共祭孔子

以“对话孔子 互鉴文明”为主题,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27日在山东曲阜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并宣布开幕。今年的国际孔子文化节是实行山东曲阜主会场、浙江衢州分会场共祭孔子,开启新的办节体制的第一年。值得关注的是,“斯文在兹”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正式启动。

【蒋庆】龙场吊阳明先生记

阳明先生为我中国文化至明以来最伟大之创发者,吾中国人不祭吾国之英而拜他邦之神,于心可无愧乎?今之世界有讲阳明之学者,有写阳明之书者,有慕阳明人格者,见阳明此状能心安乎?悲乎哀哉!悲乎哀哉!吾之悲哀如大海水,如长天云,汹涌澎湃,无有尽时……

【赵翠翠】家族式个人主义——当代儒家伦理践行方式的个体化特征

如何从传统伦理型人格走向现代平等式个体,在完善个体中建设个体与家庭神圣、个体与国家社会之良好的中介机制及其文化心态,关系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与道德自觉,更关系儒家价值振兴、中国精神建设及中华文明进程的演进。

【葛诗嫣】“儒教”空间视角下的汤岛圣堂研究

儒学的海外传播带动了“儒教”空间的布局与结构移植域外,在延续原生“儒教”祭祀传统与教育功能的同时,又形成适应当地需求的表达形态。以“庙学合一”为主线,汤岛圣堂在文脉特征、仪式功能、人才选拔、圣贤信仰等方面展现了“儒教”实践的具象,并在祭教关系的张力中完成了其在地化。

礼乐文明与天下秩序:中华孔子学会2024年会在台州学院召开

2024年9月20日至22日,中华孔子学会2024年会在浙江省台州市成功举办。本次年会以“礼乐文明与天下秩序”为主题,由中华孔子学会主办,台州学院人文学院和台州市和合文化研究院承办。

【张天舒 陈霞】“家”的失落与回归——易学与家哲学的现代转型

“家”一直是中国哲学思考和回应的议题。在易学体系中,“乾坤六子”象征着家庭伦理角色及其组成结构,“当位”“应位”等爻位关系暗示着使“家”维持和谐稳定的伦理准则。卦爻是对家的模拟,又反过来规范着家庭成员的行为及相互关系。

【孙磊】“大一统”与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政治合法性理论构建

“大一统”不仅构成了传统中国政治的文明基因,更构成了中国政治的文明宪法。历史上“大一统”思想成熟的理论构建主要体现在以汉代春秋公羊学为代表的经学中,天命是政治合法性的神圣根基,王道是政治体的核心价值认同,天下是华夏政治文明的最高合法性诉求。

【王凯立】朱子的明明德工夫论及其时间维度的突破

儒家强调生生不息,其背后的理想时间体验具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存在结构,难以在存在论上与凡俗的时间体验相区分,这构成了儒家工夫论的难题。相较于王阳明主张以「断」生「续」,朱子「断—别—续」的时间对治模式更为警惕于凡俗时间体验的根深蒂固,二者代表了儒家工夫论在时间维度上的两种重要理路。

【张昭炜】哲学、功夫与治欲——世界哲学视域下中国哲学的特质及贡献

中希哲学对于欲望的定义、欲望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的区分、应对禁欲主义的冲击、治欲的方法、治欲动力学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中国哲学在以礼治欲、理欲两战等方面具有世界性的哲学贡献。

【曾海军】《论语》伤痛观念的哲学阐明

恻隐之痛乃仁之为体最显豁的开端,乃至于径直地就是仁了。伤痛观念由此获得更为鲜明的哲学品格,其与仁的本体地位息息相关。既要肯定对他人生老病死怀抱的伤痛,同时也要着力加以节制,不能任由其陷溺。

【毛朝晖】劳悦强先生的《论语》课

碰上一位让自己脱胎换骨的老师并由他亲自讲授一本让自己刻骨铭心的书,这应该是求学生涯中最为难得的因缘。《论语》就是这样一本让我刻骨铭心的经典,而劳悦强先生的《论语》课在我而言真有脱胎换骨的受用。

【廖晓炜】性善说的强化与弱化:从荀子到董仲舒

性善说旨在说明人性中先天具足为善的能力,理论旨趣上颇合乎康德伦理学“应当蕴含能够”这一基本原则。思想史上,该说往往被强化为这样一种观点:人于现实中必然会为善,因而礼义、王教乃至一切后天努力均为多余。荀、董二子都是基于对孟子性善说的这一强的解读而对其予以批评;为说明后天教化的可能性条件,二家又不得不肯定人性中包含···

【邱维雯 摩罗】程朱理学视域下“失节事极大”辨正

考察《河南程氏遗书》中程颐的言论,可以推断出程颐并不反对妇女改嫁。当代学人对程颐产生误会的直接原因在于将“节”字解释为“贞操”。根据“节”字在古籍中的使用情况,将“节”解释为“贞操”并不符合中国传统古籍经典中“节”字的使用习惯。分析程颐语录中“节”字的内涵,“节”指征人的品格、操守时,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于行为而言,是外在行为···

【刘丰】礼的损益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在三礼学体系中,以国家为主体的《周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重视,北方更是参照《周礼》的政治制度,说明礼对于促进魏晋时期的最终统一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礼学的转型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学的发达这两个历史事例可以看出,礼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是维系中国文化的统一以及中国历史的统一的重要文化因素···

【王国雨】中国自然宇宙观的深层特质:以唐君毅的论说为中心

自然宇宙观是一种文明形态的世界观基础,中华文明的独特形态首先体现在自然宇宙观上。唐君毅基于中西印比较的视角,以《周易》哲学为主要思想资源,对中国自然宇宙观之特质作出了深刻揭示。只有深刻把握中国自然宇宙观的深层特质及其真理性,并主动涵摄机械论自然宇宙观于自身之中,才能使中华文明形态的自然宇宙观获得现代性和有效性。

【葛诗嫣】作为伦理宗教的“儒教”——以加地伸行的生命伦理思想为中心

随着儒教的发展,表面的礼教性与最初的宗教性分离,使儒教成为一种“沉默的宗教”。在这样的内在逻辑下,儒教的伦理体现出其连续性、共生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并使作为“伦理宗教”的儒教在具体的道德要求、理性转向与教化功用上彰显出“人间性”。儒教对于人的关心与肯定指引着人们不畏苦难、积极入世,发挥着人间关怀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儒···

【尹悦】回忆2024年暑假的两次夏令营学习

尹悦是江汉精舍学员陈长健在桂林理工大学任教的本科班学生,在汪亮老师等各方面的助缘下,她于刚刚过去的暑期参加了两个夏令营的活动。文章娓娓道来,有生活点滴的回忆,有参与其中的收获与思考,还有想进一步学习经典的发心。经典涵养生命,滋润心田。现推出此文,以飨师友。

【范必萱】君子文化视域下的女性自觉

君子之道植根于中华元典精神之中。中华元典精神所涵盖的“乾道”与“坤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君子”一词的含义在文明进程中逐渐演进为“品德与才能”的象征,从此“君子人格”的内涵跨域了社会阶层的局限,君子形象更为立体,故而君子人格的内涵理应跨越男女性别的局限。女性也可以成为“君子”。由于坤道懿德的熏陶,君子人格也是中华女性向往···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