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白沙儒学之路,探寻江门文脉传承

2021年9月11-12日,中山大学哲学系李兰芬、周春健、陈乔见、李长春、黄少微、杨青华等老师组成的调研团队,在五邑大学刘贻群老师和江门区氏家族后人区小健先生的精心安排下,进行了一次“重走白沙儒学之路,探寻江门文脉传承”调研活动,来到白沙故里广东江门,沿着圣贤“心”迹,追寻江门千年文脉传承。

【潘岳】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中西互鉴——在2021年国际孔子文化节的主旨演讲

在三个月前的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庄严宣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论断,第一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升到了文明层次。这是因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塑造了这一文明新形态的根性与底色。

中宣部“学习强国”总编辑刘汉俊撰文:孔子的天空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尼山的月光,穿越历史烟尘,行走亘古长河,洁净、明亮而坚定;孔子的天空,因高远而圣洁,因博大而隽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星空,是中华儿女的心灵禅房。一路走一路走,便是一个日月同辉的清朗世界。

【郝海波】婚姻制度神圣性消解及其负面效应——基于婚姻解体和人口危机的反思

随着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体系和内心深层价值体系的崩溃和重构,婚姻制度的神圣秩序受到怀疑并逐步瓦解,婚姻制度与天道分野,婚姻与生命延续、家族谱系传承不再密切相关,婚姻也由公共性向个人化和私事化的转变,婚姻制度日渐祛魅并演变为纯粹的世俗表象。由此,人们进入婚姻、维系婚姻、生育繁衍的动力机制日趋衰减,随之而来的是离婚···

【吕明烜】重返礼乐之“和”:儒学视野下“和”的秩序化展开

儒学视野中的“和”植根于礼乐秩序,礼所奠定的差等格局是“和”得以发生、展开的基础。具体而言,“和”总是发生在差等秩序之中,是为“差等性”;“和”的发生便意味着各方对差等结构的证成与认可,是为“主动性”;“和”与“礼”二者构成差等关系,是为“后置性”。

【任锋】大一统与政治秩序的基源性问题:钱穆历史思维的理论启示

钱穆强调“一统”和“多统”是中西政治传统的基本差异,主张在通史基础上透过历史政治传统的实践性阐释来揭示大一统的系统涵义。钱穆的研究揭示出,秦汉以前与之后两大时期历史代表了大一统的两个形态,各自包含国家形态与政教机制两个层面。文化地理、经济生活方式透过族群聚合而形成的国族认同表现出强韧的传统延续性,而政制文教在因承···

【高瑞杰】《周礼》以“修身”为本——《周礼全经释原》初探

明儒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在明代经学义理化的学术背景下,注重内求本心的理学理路,特别揭橥“修身为《周礼》之本”这一主旨,其实质是强调内圣为外王之根基。《周礼》为治政之经,本涉官制、礼法、财政、土地诸政治制度,而柯氏推崇“修身”,强调本心之纯正,则可身修、家齐而国治,《周礼》由此转入“内圣”层面。如此,内圣与外王打···

【李长银】由经入史:崔适的今文家言与“古史辨运动”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与崔适的今文家言密不可分。在运动兴起之际,顾颉刚之所以敢于大胆地根据《说文》假设“禹是动物”,从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古史大论战,无疑是受到了崔适“禹之本义为虫名”之说的直接启发。此后,运动逐渐转向孔子与经学研究,顾颉刚、赵贞信、钱玄同、张西堂等则在崔适若干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了孔子···

【姜广辉 肖永贵】从全面批判到强势回潮——清初至清中叶象数易学的发展脉络

清初,黄宗羲作《易学象数论》,对象数易学进行了一次总结性批判,意图以此宣告象数易学的终结。至清中叶汉学复兴,一批汉学家重新研究汉易,使早已没落的汉代象数易学又响起强势回潮的涛声,其代表人物有惠栋、张惠言、焦循等。全面总结与强势回潮,勾稽了汉易象数之学在清初至清中叶的截然不同的际遇,描绘了清初至清中叶象数易学发···

【刘书刚】经典之学与儒者之志——论儒家著述意识的形成

传承、守护文明是无法推脱的使命,归隐因此不够正当,出仕又面临诸多困难,言说辩论、书写著述就成为儒者实现平生之志的别样路径。以经典为核心构建的文化生活,使儒者更易产生对语言、文字的信任和崇敬,确认言说、书写的价值,儒者的著述意识由此被激发并不断成熟。

【陈来】关于宋明理学的几点认识

“宋明理学”这个概念,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比较有确定性的名称,代表了从11世纪至18世纪中国儒学的主流发展体系。“五四”以来,对理学的批评往往是出于对其核心思想的误解,虽然这种批判从主流上讲并非没有意义,但是批判的科学性应建立在对历史和哲学比较深入的理解上,否则这种批评经不起任何理论和历史的考验,也无法提升到高水平的人···

【笔谈】岳麓书院教育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丨朱汉民 邓洪波 肖永明 潘彬 ···

经史之学是古代书院教育的核心内容,《读经六法》《读史六法》体现了岳麓书院教育的精神取向,从中可以提炼出新时代经典教育的基本原则。志趣的养成为学生提供持久稳定的内在动力,发掘古代岳麓书院志趣养成教育的丰富资源,可以为当今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提供启示。

【张晚林】宋儒对诸葛亮儒者形象的理学建构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其人格气质综合儒者、隐士与纵横家于一身,故其学驳杂。这样的孔明形象自有其吸引人的天资之美,但之于俗众没有教化的意义。宋儒通过予蜀汉以正统、守仁尽道、居敬行简、复兴礼乐这四个过程,重新建构了孔明的儒者形象,从而使其在俗众眼里具有普遍的教化意义,进而影响了后来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通俗文学。

【肖群忠】传统孝道的百年境遇与当代价值

在当代中国,孝道应该重新回归其家庭子德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孝在当代社会仍然能发挥其重要价值:第一,有利于改善家庭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关系和谐稳定;第二,有利于促进以孝为基础的家庭养老;第三,有利于增强当代中国社会基层社区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第四,有利于立德树人,培养现代中国人的道德责任感,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丁鼎 马金亮】 “六经皆礼”说申论

首先,六经皆源于礼:从宏观层面讲,六经皆为礼文化的产物;从微观或具体层面讲,“六经皆礼”与“六经皆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政典既是“史”,也是“礼”)。其次,六经以礼为旨归,“礼”统摄六经,从而使六经以“礼”作为教化的标准和目标。六经之教本质上即为礼教。再次,《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的内容均有礼贯通其中···

【李敬峰】两宋之际洛、新学术之争及其思想史意义

两宋之际是道学学派竞合和早期道学话语生成的重要时期,而二程洛学与荆公新学则无疑是这一时期学派角力、话语权争夺、政治地位较量的主角,整体上呈现出洛学艰难延续、新学渐趋消逝的学术格局,而这与程门后学的积极卫道,荆公新学后继乏人、应对无力以及皇权的向背是紧密相连的。

【田浩 田梅】《朱子家训》的历史背景与全球化

本文集中分析了世界朱氏联合会如何介绍〈朱子家训〉的演进过程,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家庭道德准则到2002年被认为是来自封建社会却依然对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具有补充意义的中国典型道德观, 再到2010年被认为具有国际意义并被当作中国对全球性价值的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朱子家训〉这一案例为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如何提倡儒家价值亦提供了···

【干春松】文明论视野下的民族与国家(下)——章太炎、梁启超与杨度的争论

对于未来的民族国家的建立,以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杨度为代表的改良派,围绕民族、国家体制以及文明观念等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他们展现出现代民族国家观念进入中国之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多民族国家建立的不同畅想,这些讨论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现代国家的不同理解。

【干春松】文明论视野下的民族与国家(上)——杨度《金铁主义说》中的民族观与国家观

杨度一生的政治思想复杂多变,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受福泽谕吉等人的文明观的影响,认识到西方文明论所具有的对内和对外的不同面貌,从而认为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立起新的民族和国家观念,他所提倡的开国会的策略和多民族融合的民族观念,深刻影响了当时及以后的中国思想界,也是革命派与改良派在辛亥前论争的重要主题。

【任锋】待解放的先知与被重构的传统 ——在现代脉络中辨识钱穆

时代人物与传统人物是钱穆在品评现代学人时提出的一个基本区分,意在强调历史人物的时代贡献需要放在更为长远的立国传统中加以衡定。受此启发,我们对于钱穆的理解,应该兼顾传统性与时代性两面。只有建立起钱穆思考与时代问题的有机联系,我们才能领会其思想的先知性启示。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