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际明】历史政治学视野下中国思想史研究路径的省思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治体论揭示出了中国政治传统中的现实立国要素与理想变革之结构性原理,是对现代中国思维定势的一个突围。中国思想史研究并非单方面地让中国融入某种现代世界,而是应当在现代世界的视野中,基于中国自身经验,形成我们对何谓中国、何谓现代的透彻理解。

【潘岳】秦汉与罗马:相似的基础与挑战,为何得出不同的结果?

中华文明是相信“国家之善”的。儒家相信人性有善有恶,只要见贤思齐,化性起伪,总能够通过自我改造,建设成一个更好的国家。两汉的独特价值,在于一体与多元并存。一体保证凝聚,多元保证活力。每一种制度的真正生命力,在于是否能源源不断培育出既能维护根本价值观,又能填补其缺陷的人。今天,在于是否能培育出既能拥抱世界多元,又···

【李旭】《书》《诗》政教传统下的 《大学》义理纲维

根据《康诰》之政教理念,观照《大学》首句"明明德"语,可见其蕴含双重"明"义,实际上对应于"天命在周"这一终极状态;继云"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盖依循周公守成之教,呈现"承天命→保民→敬德"的推本逻辑。八条目"明明德于天下"至"格物"之论,乃承接这一推本逻辑而来;后续格致至治平之序,复由本及末,正面拓展出一条明德开显之路

【彭国翔】“治气”与“养心”:荀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

荀子在继承孔、孟的“士”“君子”和“圣人”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士君子”和“大儒”的特有观念,同时明确界说了理想人格的不同层次与形态。后者作为身心修炼的过程,指“虚一而静”的“大清明”之“心”,经由“师法”的学习,透过“礼乐”的熏陶,对治自身的“气”“性”,以“得师”和“由礼”为根本环节。

【何益鑫】儒家心性之学的转出——论子游的思想创造及其道统地位

如果说《论语》等所见的子游重本的倾向,是子游之学的早期发端;那么,《性自命出》的“性情-心术论”,则是其长期沉潜之后的展开形态。子游由对“本”的关切与思考,转出“性情-心术论”的思想道路,是儒家心性论转向的关键人物。今日若重论道统,在孔子与子思之间,除了曾子之外,还应当有子游的位置。

【扈继增】心体工夫境界——黔中王门孙应鳌知行说的三重向度

孙应鳌知行说的实质是体用一元论:知为良知之体,行为良知之用,知行不可分离;在心体纯然的状态下,心与物接,良知自然发用为行,知与行本然合一。孙应鳌认为个体通过慎独、诚意的明心工夫,可以重新回归到知行合一的本然状态,实现本然与实然的统一,进而达至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一贯境界。

【胡云 任锋】监察集权:从宋代监司政治透视强郡县国家的治理逻辑

在以郡县制中央集权国家为基本形态的政治结构中,宋代在中央与地方的中层建制设置监司,形成一个以监察集权为特征的结构枢纽,推动了地方财政、法制和行政组织体系的振兴与运转。这一制度形态在延续汉唐以中层监察区衔接国家治理系统的历史经验下,通过强化中层监察权对于州郡的集权式监察,实现了财政系统和经济体系的集中管控,塑造···

【骆扬】试论春秋笔法及其历史书写中的客观性

在《春秋》的书写中,史官并非不注重历史记录的客观真实性,但他们试图通过凸显自身主体性的方式更好地展示心中的历史之真。这种主观意识来源并受限于客观存在的历史传统,其背后体现了时代的客观合理性。所以,春秋笔法是一种书写客观历史之真的特殊总结。

【孙海燕】杨慈湖对儒家圣人的禅学化诠释及其因缘

宋儒杨慈湖具有浓郁禅学化色彩的圣人观,与先秦儒学的圣人观形成了巨大反差。此禅学化倾向,与宋明理学“援禅入儒”的思想文化大背景,尤其与当时心学一脉的“圣人可学”“以觉训仁”“静坐体悟”“六经注我”等学思风尚息息相关。

【王正】善恶观念的古今之变 —— 以“哪吒”和“敖丙”的形象为例

如果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和敖丙之争体现的是何者所掌握的天命更高这一观念,《哪吒闹海》中的两者之争是对群众利益作为善标准这一价值判准的体现,那么《哪吒之魔童降世》则体现了一种个体性的复杂善恶观念。这其中的古今之变,对我们当下如何过“道德的”生活,具有启发意义。

【张晚林】人为什么必须要回归乡土?

因为只有在与乡土自然的遭遇、照面、造访、震动中,人作为人才回到自身,物亦作为物而回到自身。正因为人回到了自身,故能至于仁;正因为物回到自身,故人能爱。准确地说,离开了乡土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与爱的,因为离开乡土的人从来都没有遭遇一个真正的生命。

【朱承】天下归仁:孔子的公共性思想

公共性是孔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指向。“仁爱”是孔子公共性思想的核心,“仁”既是个体内心存有也是其在公共交往、政治活动中所需要贯彻到底的原则。在“仁”的原则主导下,为政者以德性与德行谨慎地运用公共权力并为公众谋取福利,人们在公共生活中恪守“礼”的准则,并将其具体到各种生活场景中,以之交往朋友、居处乡里和参与政治。

【赵金刚】“父子相敬”与“父子相亲” ——“哪吒”背后的古今人伦

《封神演义》更强调“父子相敬”,并由之与古典政治相联通;《哪吒闹海》则突出“师”的地位,注重“师”对青年的引导;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则反映出当代家庭伦理的基本样态,更强调亲子之间的“亲”,追求纯粹的“爱”,“敬”则从家庭关系中隐去。

【陈景良】探赜索隐,尽显中华法理之妙——读黄源盛著《汉唐法制与儒家传统》

黄源盛先生著《汉唐法制与儒家传统》的主题,正是“传统源自经典,经典彰显法理”。该书用细腻的笔触、缜密的运思、典雅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中华法理不同于以往认知的另一面向,即以法作为客观标准,画一社会行为、追求公平正义。这背后,则是中华法理之治道、法意与规范的有机统一。

【陈来】《大学》的作者、文本争论与思想诠释

从今天来看,《大学》陈述的思想里面,应该最被突出的是它所讲的以忠恕为中心的儒家伦理。《大学》的明德思想和“明明德”的说法是我们今天强调提倡明德论的一个主要来源。因此,我们今天要更好的结合中国古代文化里面对明德的论述,进一步阐述阐扬《大学》里面的明德说法,让它为我们今天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范旭艳】从三教交涉视角论刘沅的“气”学结构

单一的理学,甚至儒学的视角,都不能把握刘沅思想的全貌,从理学发展的角度对刘沅思想作出的评价亦非公允。刘沅思想中有丰富的道教、佛教内容,从三教交涉的视角方可对此作出准确的定位与评价。本文从“气”学结构上,可看出刘沅和会三教,佛教、道教思想资源对儒家思想的影响,从中,可略窥蜀地玄而不虚的学风。

【周炽成】就大中学生政治课改革给习总书记的建议

政治课问题太多,难以一一列举。为克服这些问题,我这个有近三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在政治系教书也近三十年的老教师大胆提出一个改革方案:(1)大学政治课三模块:国是论衡、中国经典选读、西方经典选读。(2)高中政治课三模块:宪法与法律、中国思想概论、西方思想概论。(3)初中政治课两模块:儒家伦理、国情与民情。

【张文江】试论中华文明的基础——从《周易·系辞下》第二章说起

第四纪更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塑造了中国大陆这块区域的地形特征,与欧亚大陆的其他区域(比如印度)就不同,与隔洋相对的美洲大陆也不同。这样特殊的地形地貌,对华夏文明的形成,以及它和周边区域的关系,有深的影响。

【褚叶儿】郑玄的六天说与阴阳五行

在《礼记》中,《月令》一篇经常被认为是阴阳书,出自阴阳家之手,这主要是因为《月令》一篇以阴阳五行作为其叙述的架构。作为先秦的一种公共思想资源,有阴阳五行思想不一定就是出自阴阳家之手,所以《月令》的作者问题仍有很大的讨论空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月令》确实是《礼记》四十九篇当中阴阳五行思想最浓厚的一篇。因此,本···

【马平安】奉儒教为救国救时之圭臬——郑观应对儒释道三教的诠释与整合

近代以来,列强军事、经济、文化、政治的强势入侵与渗透,逐渐打断了这一稳定的文化传承进程,保种保教成为国人一致的呐喊。郑观应探索救亡的办法,对儒释道三教加以诠释与整合,提出儒道同理、释道同理、三教合一不外一理等重要观点,站在当时历史的高度,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张。郑观应对传统三教的整合,不仅具有文化救亡的意义,对于今人振···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